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另一個選擇-《藍,或另一種藍》

blue

「如果當初做了不同的選擇,人生會不會更幸福美滿?」

當初買這本書時,就是被封面的這句話所吸引。關於人生選擇的問題,偶爾會在生活不如意的時候浮上心頭,我還蠻喜歡之前曾經看過的《那一天的選擇》,也有類似的發想。不過,《那一天的選擇》重點放在男主角對於生活現狀選擇的思考,《藍,或另一種藍》卻是女主角對於愛情及婚姻生活抉擇的省思。

《藍,或另一種藍》,光看書名就讓我覺得很寫意,但是書中內容及主角全無提及與「藍」有關的敘述。我猜,之所以用「藍」作為書名,the blue or the other blue,或許是「藍」所代表的隱含意義-「憂鬱」,一種對現況不滿產生的憂鬱,進而對另一種生活衍生的渴望。弔詭的是,如果原本的生活是藍,另一個選擇也是藍,那麼,你要選擇的是那一個?

故事描述生活自由、衣食無缺的蒼子,和先生佐佐木的關係疏離,各自有外遇的對象。蒼子決定和外遇男子牧原分手的那天,巧遇外貌、名字、記憶與自己完全相同的另一個蒼子,更詭異的是,另一個蒼子結婚的對象,竟然就是當初自己沒有選擇的男友河見!愛得不夠的佐佐木,愛得太多的河見,當初沒有選擇的那條路,永遠無法知道的答案,作者山本文緒採用超現實的描述手法,以分身的概念為假設,一個人分出另一個影像般的自己在別的地方活著,兩個蒼子碰見後如預期般決定交換生活,讓讀者目睹另一個可能性背後的真相。

交換生活後的兩個蒼子,在體驗新生活的同時,也開始不斷地思考自己以前的生活模式。山本文緒在此跳脫了「另一個選擇」的議題,加入另一個假設:既然一個是本尊,一個是分身,如果兩個人同時出現時又會如何?山本文緒在故事中讓兩位蒼子進行殘酷的實驗,也漸漸引發兩個蒼子內心的衝突與矛盾。本尊蒼子自以為是的決定交換生活,對於自己是本尊沾沾自喜;分身蒼子決定掠奪本尊蒼子的身份,真正地活下去,故事中許多真實且冷酷的描述,人性的自私與貪婪顯露無遺。或許議題本身並非原創,但因為加入了新的元素,整本小說超乎想像又多了點懸疑的氛圍,是本很有意思的小說。

我比較有興趣的是,山本文緒會如何處理兩個蒼子最後的選擇。因著之前的兩個假設,故事結局透過巧妙的交換讓兩個蒼子正視彼此,那是最赤裸裸的自己,體驗到長久以來刻意忽略的真實需求,看見自己的脆弱與另一個自己如出一轍。牧原在最後對蒼子的擁抱讓我感觸良多,對牧原來說,他所擁抱的是那一個蒼子並不重要,因為他對蒼子的愛是飽滿的;但兩個蒼子,不瞭解自己對愛著自己的人的重要性,始終認為自己所擁有的愛是別人的,而看不見自己是這麼真實地被愛著。

「所有的一切都拿回來了,慘敗的感覺卻襲上全身。」

愛得不夠讓人空虛,愛得太多讓人窒息。對現況不滿,就誤以為另一個選擇是最好的,所以失去掌握現在的能力,忽略了自己還擁有的一切。

當初放棄了的選擇,不見得會比現在更好,無論是主動或被動,在放棄的當下,成就了現在的自己。與其期望當初自己做另一個選擇,不如現在誠實地面對自己,看見自己真正的需要,為自己做些小改變,讓自己更踏實地活在當下。

故事最後那封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的信,淡淡的,雖然一切看似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有些東西,有些小改變確實發生了,彷彿在不盡如意的生活裡映照著一束光亮,多了些溫暖。

「如果沒有那一天,我會過著什麼樣的日子呢?」

過著現在的日子,感謝有那一天!

 

閱讀資訊:

  • 作者:山本文緒
  • 原文作者:Yamamoto Fumio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16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861731342
  •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兇手是?-《惡人》

    Print

    女保險業務員石橋佳乃被殺了,到底誰是兇手?

    國慶日當晚熬夜看完《惡人》,星期六一早到台東遊玩的途中,仍被劇情牽動心絃,一股酸哽住心頭,我試著將故事大綱說出來,卻發現沒有辦法將其中之精彩略述一二,講得七零八落的,讓我覺得作者吉田修一說故事的功力確實不在話下。

    這是一件看似平常無奇的殺人事件,但我非常喜歡吉田修一在情節舖陳上所下的功夫,透過不同人物對事件的觀察及敘述,在切換不同視角的同時,慢慢地勾勒出整個輪廓,故事畫面躍然紙上,閱讀時想像力飛馳,彷彿我也目睹了整個事件的經過。此外,吉田修一對於人物心理層次的掌握相當好,自私冷漠地恰如其分,很容易就能理解為什麼這個人會這樣做,那個人會這樣想,在層層交錯的自述裡,每個角色性格鮮明,連配角都很有特色。此外,人物之間的關係刻劃入木三分,無論是親子、祖孫、朋友、同學、同事、伴侶…,因著他們的關係讓故事更具生命力,是一部在人物塑造上非常成功的小說。

    這本書的閱讀經驗對我來說是特別的。因為忽略了一開始作者所提示的訊息,讓我對於誰是兇手的部分,竟然陷入五里霧中,一路看下來,原以為這個人是兇手,被誤以為是兇手的人是無辜的,但半路竟又轉了個彎,無辜的人突然現身,似乎又變成了兇手,緊緊吸引住我的目光。雖然這樣的安排顯得有點刻意,卻讓我有種峰迴路轉的閱讀樂趣,驚呼連連。

    就在我抱著「難道他真的是兇手嗎」的疑惑時,真正的兇手卻爆炸性的告白,「什麼嘛!這樣還算是推理小說嗎?」我忍不住要抱怨吉田修一揭開兇手的手法真是粗糙,壞了我對於真相解開的期待,吉田修一才是最大的惡人。但繼續看下去才發現,被害者與加害者在案發時的互動過程逐漸明朗,他們所使用的語言及行為所造成的反差,讓「誰是兇手」的重要性漸漸淡去,到底「誰才是受害者」的疑惑在我心頭飄蕩著。對他們的過去瞭解愈多,愈能理解他們現在的作為。原來,吉田修一在前半段所做的鋪陳,已經在我心裡埋下種子,在某個環節觸碰及挑戰我對人性的觀點。

    殺人者犯罪的事實無庸置疑,「情、理、法」孰輕孰重,所做的判斷將會截然不同。大多數的人,會用那一種觀點來做判斷?特別是當我們與當事人有密切的關係或不可抹滅的情誼時。

    故事中有一段提及兇手對於拋棄自己的母親的描述。

    「其實我根本不想要錢,卻還是向我媽討錢,這真的很難過。」所以我笑說,「那你不要跟他要錢就好啦。」結果他想了一下說,「……可是那樣的話,兩邊都不能變成被害人了。」

    很奇怪的一段話,卻在故事最後讓我酸到心裡去。

    覺得酸,卻也有點心寒。要讓誰是被害人,誰又是加害人呢?真是可惡!結局是個沒有定論的未爆彈,掉在我心裡餘波盪漾。人真是很奇怪的動物,總自以為這樣的做法是最好的,但到底怎樣的選擇是最好的,誰能說得準?讓自己當惡人來成就別人就是善嗎?少臭美了!我不認為被保護的人心底會坦然無礙,活著心安理得。

    不要輕易為惡,也不要輕易地就當別人眼中的惡人!


    閱讀資訊:

    • 作者:吉田修一
    • 譯者:王華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30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1734286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汝輩,且聞安魂曲-《密室的安魂曲》

    971005

    最近看了幾本口味較為厚重的小說,心情不免也跟著沉重起來。因此,在閱讀《密室的安魂曲》時,相較之下覺得輕鬆不少,是本蠻容易閱讀的推理小說。

    故事以女畫家麗子的畫展揭開序幕,畫作『汝輩,且聞安魂曲』在一開始就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也引來麻美高中同學由加的驚聲尖叫。此畫作不僅隱藏著由美丈夫鷹夫在別墅失蹤五年的重要線索,背後更有著驚人的真相。就如同書名《密室的安魂曲》,作者岸田瑠璃子安排一個接一個的密室謎團,所有在密室死亡或受傷的人,似乎都隱隱約約與五年前鷹夫的失蹤事件有關,也與麻美有關。一路翻閱下來,跟著麻美陷入五里霧般的謎團,看似無關的高中、大學同學,卻又緊密地扣在一起,加上麗子所生的雙胞胎姐弟,讓我愈發地想知道密室之謎,到底誰是兇手,密室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故事中用了很多的對話,也從對話中瞭解人物間彼此的關係,以及各個角色的性格,因為是看著日常的對話,讓我很快地就進入故事,也感到很輕鬆。不過,若是與其他的推理小說比較,作者岸田瑠璃子對於場景描述及情節氛圍掌控的功力較為薄弱,看完後只有「喔!原來是這樣啊」的恍然大悟,少了些想像的空間,也少了些緊張懸疑的壓迫感。原來,光是由對話尚不足以營造足夠的氛圍,要能引發讀者的共鳴,透過文字掌握及駕馭情節的能力不可或缺,我聯想到近期看過的一些小說,為什麼讓我心驚膽顫卻又放不下書本,似乎漸漸能夠體會其箇中差異。

    密室殺人一直是推理小說中很典型的情境設定,故事中第一個別墅密室沒有出現屍體,鷹夫憑空消失在密室讓我覺得很特別,尤其是最後真相解開後,更讓我覺得第一個別墅密室之謎非常地有魅力。比較可惜的是,第二個別墅密室的殺人手法雖然精彩,卻讓我懷疑是否真的可行;關於第三個餐廳密室如何造成,作者岸田琉璃子並未做太多的交待,餐廳密室本身仍是個未解的謎;麗子的女兒雪乃在最後現身也很突兀,第四個秘室其實一點都不神祕。另外,透過一本手記謎底倏然揭曉,也讓故事少了些震撼,就像突然有人拿本秘笈告訴你「答案就在這裡喔」的感覺一樣,我還蠻期待有更曲折離奇的解謎過程說…。不過,故事中主要角色原本就不是偵探,似乎也不應太苛求。

    看完後我有種感覺,為了捍衛自己的利益,或是因為害怕失去、嫉妒而產生的破壞力真是驚人,無論男女皆然。事件的源頭可能是因一己的私心,卻像連環效應般,走向無法收拾的結果。另外,相較於麻美對人的包容,其他許多角色在言語上則顯得尖酸刻薄。我想著,如果某個環節不是這樣做,或是某些話不是這樣說,結局是否會不同呢?

    《密室的安魂曲》以平實的筆觸透露著些許警世意味,就像『汝輩,且聞安魂曲』畫作所隱含的意境般,傳遞著無聲的訊息,須要被更多人聽見。

    閱讀資訊:

  • 作者:岸田瑠璃子
  • 譯者:紅色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20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324768
  •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打開潘朵拉的盒子?!-《龍紋身的女孩》

    G0100001

    1966年,一位女孩離奇失蹤,近四十年的懸案,如果真相揭曉看見的是另一個更殘酷事實,你會選擇打開這個潘朵拉的盒子嗎?

    《龍紋身的女孩》,近乎無情地揭開人最醜陋原始的慾望,關於性侵、暴力、金融犯罪與駭客入侵等議題,不斷地刺激讀者思考許多存在著的殘酷事實,一部黑暗驚悚、讓人震撼不已的犯罪小說。

    不過,一開始我並不是很容易進入閱讀狀況,不同的支線穿插著,複雜的人物關係及姓名,都讓我感到有點混亂,我開始懷疑是否愈是組織細密的小說,愈會有類似的狀況。不過,繼續看下去,慢慢地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然後被故事情節及解謎過程吸引,沉浸其中。

    女主角沙藍德身上滿是刺青,個性乖僻,十三歲時法院基於她情緒不穩及有施暴危險,因此將她判決關進兒童精神病院。她不相信任何人,拒絕與其他人合作,她的所有記錄盡是負面評價。如果光由外表及記錄判斷,確實會讓人對她望而卻步,沙藍德讓我想到曾經相處過的一些孩子,他們身上的刺青,彷彿是個印記,不用做太多的解釋,就可以讓別人避開。但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刺青跟乖戾的外顯行為一樣,卻也是他們的保護色,因為與別人保持距離,漠視別人注視的眼光,是避免一再受傷最好的方式。我們很容易被刻板印象誤導而對他們存著莫名的偏見,但若有機會去瞭解他們的內在世界,才會瞭解眼睛所看到的,不見得代表絕對的真實。

    比較沙藍德的兩位監護人-潘格蘭與畢爾曼,以及之後與沙藍德合作的男主角布隆維斯特,三個人對待沙藍德的方式不同-關懷中帶著嚴厲、以社會地位迫害施暴,將之視為夥伴且包容不批判,沙藍德的心理反應及應對行為也截然不同,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作者史迪格‧拉森不著痕跡地側寫沙藍德心理狀態的轉變,讓我們看到在面對一眼望去極容易被貼上標籤的人時,對待的態度不同導致的結果卻是天壤之別。

    以世俗眼光來看,沙藍德和男人的互動方式不見得符合大多數人的作為,甚至會予以批判。但小說可貴的地方,在於我們有機會可以看到主角背後的故事及獨特的思考模式。比較可惜的是,我覺得沙藍德與母親背後的故事應該會很吸引人,但作者史迪格‧拉森並未在此多做著墨。若能打開這個潘朵拉的盒子,看見沙藍德的成長過程,或許更能理解為什麼她會成為後來的樣子。

    另外,男主角布隆維斯特的人物設定也很有趣,在毀謗官司纏身、雜誌社經營面臨空前危機之際,被八十二歲的瑞典產業鉅子范耶爾利誘調查四十年的懸案,他的人生在最低潮的時刻慢慢地捲入一場又一場的風暴。布隆維斯特並不是一個性格完美的人,他之所以被設計掉入陷阱,其實有類似的模式:因為利益交換,他被對方抓住弱點,吃下釣餌之後陷入危險。此外,他也不是個專情的人,他可以跟許多女性輕易地就發生性關係,讓人摸不透他真正的情感,他對女性的包容及接納,也是讓沙藍德敞開心胸及痛徹心扉的關鍵。但這樣的人卻在面臨困境時展現鍥而不捨、勇於追求真相的毅力。

    故事男女主角都不是性格討喜的人,甚至行事作風亦頗受爭議,沒有過度美化,卻讓人更覺得真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畢爾曼對沙藍德性侵的部分,乍看之下覺得不可思議,但卻引發另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我想到曾經接觸過的幾位性侵受害者,她們被強暴後的心理狀態及困境。以社會地位迫使弱勢者順從甚至施暴的狀況,在真實情境中會不會發生?我相信是有的,但是卻很容易被權勢所掩蓋。另外,男主角布隆維斯特在追查真相的過程,面臨到一個兩難問題,是要忠於自己的職責將真公諸於世?還是善待躲在真相背後的受害者?故事發展透過沙藍德的手段解決難題,但卻讓我在閱讀時也著思考著,如果是我的話,我會如何做?無論是監護人、記者或是任何的職業,都有必須遵守的「職業倫理」,這也讓我聯想到自己曾經面臨過的許多兩難問題。真相可能存在著不堪的秘密,是否要讓潘朵拉的盒子攤在陽光底下,考驗著我們的智慧。

    寫到這裡,沙藍德的想法突然在我腦中響起:如果不這樣做的話,是否會有更多的受害者?

    真的很有意思!潘朵拉的盒子打開後,如何面對才是重點。

    作者史迪格‧拉森擔任新聞記者、雜誌主編及長期致力於揭發瑞典極右派組織不法行動的背景,不啻讓《龍紋身的女孩》的故事背景更具說服力,也讓我非常佩服他的寫作功力。偏偏史迪格‧拉森本身的創作經驗亦如小說般傳奇,他在完成2004年完成「千禧」系列三部曲後,竟於同年11月不幸因心臟病突發辭世。首部曲《龍紋身的女孩》在2006年奪下北歐犯罪小說協會最佳犯罪小說「玻璃鑰匙」獎,售出全球超過34國版權,小說改編的電影與電視影集皆已開拍。

    我非常期待「千禧」系列二、三部曲也能在台灣出版。或許,那會是另外的潘朵拉盒子。

    閱讀資訊:

    原名:Man som hatar kvinnor
    作者:史迪格‧拉森
    原文作者:Stieg Larsson
    譯者:顏湘如
    出版社:寂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9/25

    《龍紋身的女孩》官方網站:

    龍紋身的女孩

    網摘、引用、連結,不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