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簡單,卻也不簡單──《忠誠吾愛》

忠誠檔案4

回頭檢閱自己閱讀的書籍,發現與愛情有關的書還真少,就算有些故事提及愛情,能引起我共鳴的也寥寥無幾。當初想閱讀《忠誠吾愛》,其實只是覺得專門測試劈腿族的職業很有意思,但我對於這本書並沒有抱太多的期待,感覺上應該是本蠻容易閱讀的愛情芭樂書,偶爾換個口味、輕鬆點看書也不錯。

沒想到這本頗有厚度的小說,我不到兩天就看完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劇情發展,看似簡單的故事,卻也不簡單,看到最後竟有點小感動。

後來才知道這本書是《忠誠檔案》的續集,不過即使沒看過第一集,仍很容易從故事中的簡短敘述瞭解主角的背景。小時候父親外遇,母親得知後備受打擊,珍妮佛對未告知母親事實耿耿於懷,對婚姻有種莫名的排斥與不信任。她以「艾雪琳」之名成為一位「忠誠調查員」,受雇於懷疑情人或丈夫出軌的女人,測試對方的忠誠度。珍妮佛對此職業引以為傲,認為自己幫助了許多人重新展開她們的人生,也彌補了自己的缺憾。一向認為自己與愛情絕緣的珍妮佛,與傑米交往後決定不再親上火線,她開設霍桑事務所,雇用五位各具專長的美女繼續進行忠誠調查。傑米意料之外地向珍妮佛求婚,卻引發她內心的矛盾與衝擊,在「珍妮佛」與「艾雪琳」的角色中掙扎。緊接著突如其來的危機事件,迫使她必須面臨選擇,究竟要堅守對傑米的承諾不再親自出馬調查,還是要堅持對這份工作的使命感而再次成為艾雪琳?

為客戶上法庭失利、好友蘇菲婚禮前的疲勞轟炸、十二歲的小女孩蕾西與年幼的珍妮佛心境相似、令她倒盡胃口的婚禮顧問、安排傑米和父親及他第三任太太見面、手下夏娜突然被逮捕……,種種事件環環相扣、巧妙地連結在一起,搞得珍妮佛焦頭爛額,卻沒有刻意的鑿痕,逐步將故事推展到最高潮。故事以第一人稱敘述,珍妮佛的角色性格塑造非常吸引人,一個擁有愛情且即將邁入禮堂的女人,卻必須對別人的感情及婚姻宣判死刑,愈是走進珍妮佛細膩的內心世界,愈是感受到其中的衝突,她一直以為在幫助別人,卻也某種程度傷害了別人。

許多人物的對話犀利中又帶著詼諧的語調,都讓故事閱讀起來頗為輕鬆。我也蠻喜歡珍妮佛的朋友們,雖然有些歇斯底里、狗屁倒灶,卻有著真性情。父親與她最後的互動,為負心漢的形象扳回了點顏面。大部分的角色都恰如其分,唯獨傑米的角色讓我始終很有距離感,即使他一開始就對珍妮佛一往情深,完美中卻似乎隱藏著不安定感;可以理解他為何會對珍妮佛進行考驗,卻對他在事件轉折中的種種變化無法認同。但是現在想想,透過珍妮佛的視角看傑米,本來就容易感染這樣的氛圍,或許這也是作者潛在的意圖,如果沒有前後的反差,故事也無法如此具有張力。

珍妮佛對忠誠調查員的工作如此執著,有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童年的創傷經驗。父母外遇對孩子成長過程及面臨擇偶時的影響因人而異,有些殺傷力十足,讓人不再對感情、婚姻感到信任;有些會讓人對家庭、婚姻更加重視,決定不要重蹈覆轍;有些則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父母的翻版。閱讀珍妮佛的故事,以及其他委託案件的故事,心底彷彿一次又一次地、輕輕地靜靜地泛起漣漪。我非常喜歡珍妮佛在最終被甩一巴掌後徹底覺醒的描述,她選擇傾訴的對象出乎意料之外,卻是真正面對自己的時刻,當下沒有批判與言語,眼神中透露的接納與包容,頓時溫暖了傷痕累累的心。

或許父母感情失合、出軌確實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但是背對太陽永遠看到的是陰影,轉過身迎向陽光之際或許刺眼,卻得以看見另一片光景,不簡單,卻也簡單正視自己的脆弱與盲點,捫心自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每個人都有得到幸福的權力。

故事中有些點我覺得很有趣,珍妮佛對男人觀察入微的超能力,運用在擔任忠誠調查員固然非常出色,但當珍妮佛讓自己有更大的彈性時,把自己擺在對的位置,她的優勢能力發揮在其他行業同樣可以出類拔擢,我覺得這樣的發展很有意思。

我對《忠誠吾愛》最不滿意的地方,應該就是太過於美好及飽滿的結局,說實話,若故事留下空白的想像空間,我會很期待再有續集。我倒蠻想閱讀前作《忠誠檔案》,瞭解一下珍妮佛的過去我錯過了些什麼,不過,《忠誠檔案》的封面真是太煽情,如果不是看過續集,我還真以為是本情色小說哩!

image

閱讀資訊:

作者:潔西卡‧布洛迪 (Jessica Brody)
譯者:鄭淑芬
出版社:八正文化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傳承四百年的動人秘密──《豐臣公主》

image

自從看過《鹿男》之後,就對萬城目 學的作品很感興趣。看到《豐臣公主》的簡介,原以為也是本熱血青春、充滿幻想力的小說,但沒想到這本書尾勁十足,看到後來竟讓我忍不住偷偷掉了幾滴眼淚,心中悸動不已,更對萬城目 學能寫出有別於之前作品風格及氣勢磅礡的小說感到相當佩服。

故事一開始的發展非常四平八穩,在東京及大阪分別展開劇情,萬城目 學不著痕跡地透過說話方式、穿著打扮、行事風格呈現角色性格,每個人物都相當獨特又討人喜歡。東京「會計檢查院」的三位調查官,副局長松平凡事追根究底毫不心軟、有「鬼之松平」稱號,最喜歡啃冰淇淋;日法混血美女旭.甘絲柏格高挑聰明、辦事細心俐落,卻常一頭撞上天花板;鳥居身材像矮胖的國中生,看似遲頓卻直覺神準、有「奇蹟鳥居」之稱。大阪部分出場的人物頗多,想變成女生並開始付諸行動的國中生真田大輔,沉默內向常被欺負,卻有異於常人的執著個性;從小父母雙亡,一直保護著真田大輔的橋場茶子,個性率直又無所畏懼,常有驚人之舉。關心、支持著真田大輔的父親真田幸一、母親竹子及老師後藤,看似無關輕重卻穿針引線的同學島,流氓組頭的兒子蜂須賀,以及大阪的許多居民…..。各個角色性格鮮明地彷彿躍然紙上,人物間的關係及情感極為深刻,在兩條主線交疊後,逐步將故事堆疊到最高潮。

透過茂呂美耶的導讀我才知道,很多人物的命名都有歷史緣由。在眾多我喜愛的角色中,我認為真田大輔的角色設計非常巧妙,一個決心要變成女生的國中男生,當他堅持做自己時在校園引起不少騷動,但後藤老師的處理方式及父母親面對的態度我覺得很棒,也很值得學習。堅持行動的真田大輔遭受霸凌不敢張揚,我想那是很多被霸凌者的共通點,萬城目 學無意對這樣的角色進行道德勸說,對於轉折點也無刻意鑿痕,卻讓我不自覺地想為真田大輔加油,對後續發展也感到大快人心。萬城目 學創造一個如此特別的角色,也讓故事呈現更多元的面貌。

此外,萬城目 學最厲害的地方,莫過於在充滿想像力的故事中加入考究嚴謹的歷史典故,以及讓讀者彷彿置身其中的場景描繪功力。即使對四百多年前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之間家族及政治情勢演變的糾葛不瞭解,或是從來沒到過大阪,也能在萬城目 學深入淺出的敘述中享受閱讀的樂趣。透過故事更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出生於大阪的萬城目 學對家鄉厚實的情感,以及對於身為大阪人的認同與驕傲。看完後我很確定,大阪也列入我必遊的行程了。

松平帶著二位部屬到大阪地區進行預算檢查後,故事中埋了幾個隱喻大事件發生前的線索,閱讀時我一直在猜誰是豐臣公主,真有其人或只是個傳說?謎底很快地就揭曉,卻無損故事的精彩度,反而慢慢地引出大阪城埋了四百多年的秘密及運作的方式。

松平與總理大臣、居民們對決時的唇槍舌戰讓我看得大呼過癮,大阪男人堅守、傳承了四百年的承諾與責任,隱藏在父子之間,父親將死之際才能揭曉卻深具意義的使命感撼動著我,在看見許多居民採取行動時,心底已有股騷動翻攪著,總理大臣面對松平認為「毫無意義」的指控時,緩緩地說出的話沒有任何辯解意味,短短的一段話看似平淡卻讓我熱淚盈框、感受到其中最真摯、熾烈的情感。但在傳說中一直缺席的大阪女人,萬城目 學也沒有忘記她們,大阪女人瞭然於心卻緘默不語的氣度,在最後確立了屬於她們的形象。萬城目 學筆下的大阪男人及女人,有著諸多令人動容的特質,讓我深深喜愛。

《豐臣公主》以大阪豐富的歷史及濃郁的情感為基礎,閱讀過程有很多層次的變化,詼諧有趣、激盪澎湃、溫暖感人、熱血奔騰的感受交疊出現著,耐人尋味的謎一個接一個解開,恍然大悟之餘不禁會心一笑。我非常期待萬城目 學能有更多的作品問世,來個「會計檢查院」三人組續集也很不錯,想必能在歷史文化知性饗宴中體驗到更多的樂趣。

閱讀資訊:

  • 作者:萬城目 學
  • 譯者:涂愫芸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28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326144
  • 《豐臣公主》書籍官網
  • 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

    好哲學啊──《櫥櫃裡的哲學家》

    image

    一本不算厚的書,竟然讓我看了快三個禮拜才看完,我必須承認,哲學對我來說蠻有距離的。

    《櫥櫃裡的哲學家》的構思頗為有趣,但也很簡單。蘇格拉底為了鞏固在「思想世界」的主席地位,和宿敵維根斯坦打賭──「哲學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而決定這場賭注勝負的關鍵,是在炸魚薯條店裡打工的十五歲男孩班恩。替蘇格拉底工作的萊拉,透過櫥櫃將班恩帶往「思想世界」,遇到許多不同時期的哲學家,也開啟了思考的大門。

    《櫥櫃裡的哲學家》的故事性並不強,大部分的內容是以大量的對話進行哲學思想論述。出場的哲學家頗多,但露希.艾兒在角色性格上並無太多著墨,人物之間的衝突來自於思考邏輯上的差異,或許是沒接觸過哲學的關係,我對各形各色的哲學家並不熟悉,即使感覺上露希.艾兒在情節上開了這些哲學家們一些玩笑,也沒有因此引起共鳴。在一路唇槍舌劍的論戰中,中間出現了班恩在現實世界所遭遇的兩難問題,頓時讓我清醒了起來,也思考著若是我遇到這樣的狀況我會如何應對,只可惜班恩在思想世界尋找答案,回到現實世界後並未處理後續發展。這是我閱讀時的盲點,總希望凡事有個交待,特別是當我對該項議題已有看法時,對班恩的不作為就會覺得「這樣好嗎」。另外,班恩在接觸思想世界後言行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我覺得,如果我身邊出現一個凡事皆以哲學論述的人,我肯定也會跟班恩的家人、同學一樣,覺得他是個怪咖。

    我並不認為哲學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未經省思的生活是否不值得度過我持保留態度,如果每件事都要這麼認真地探討也很累。但有時候看見有些人不經思考、不考慮後果及影響、過一天算一天、一副凡事都無所謂的態度,我也很想跟那些人大喊「你是沒大腦不會想嗎?」過多的思考就像突然暴飲暴食一樣,吃不出其中細膩的精緻美味,但若隨便塞什麼東西到嘴巴都無所謂的話,那吃大便跟吃法國料理又有什麼差別?

    對我來說《櫥櫃裡的哲學家》不像是小說,反而比較像深入淺出、帶點詼諧感的哲學教材,喜歡哲學或是常思考人生問題的人來看這本書,還是可以發現存在於其中許多饒富趣味的人生哲理。過個幾年後我應該再將這本書翻出來靜靜地閱讀,或許又會有不同於現在的感受。

     

    閱讀資訊:

  • 作者:露希.艾兒
  • 原文作者:Lucy Eyre
  • 譯者:游敏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30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326052
  •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面對悲傷的型態──《有時候很想要問為什麼》

    633948350271051477

    「有時候很想要問為什麼」,有時候,心裡不也存在著這樣的疑問嗎?奇怪的是,往往問了也不會有人告訴我答案,就算說了也不見得是我要的答案。但是,透過閱讀別人的故事,或許,會發現答案就在那裡。

    故事一開始以兩條線進展著。第一條線描述麥克馬汀一家四口,米蘭達和海倫姐妹倆帶著青少年叛逆時期的較勁意味,個性迥異並擁有截然不同的校園生活;擔任英文教授的達瑞斯和在藝術博物館工作的蘇菲雅,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排解兩個女兒的糾紛,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家庭。另一條線是益智遊戲節目主持人哈利,憑著外型出眾得到主持機會,雖然家庭、事業一切順遂,心裡卻老是擔憂著好運何時會結束,他靠著自己的權勢開除了攝影師安東當天,錄影時發生了老鼠攻擊人的意外。閱讀時心裡還在想著這兩條線有什麼關係時,突然一聲尖銳的撞擊聲,兩條線碰在一起,致命的車禍發生,所有的人命運從此改變。

    海倫車禍重傷陷入昏迷,醫生評估醒來的機會渺茫,即使曾經想過千萬種可能面臨失去親人的時刻,麥克馬汀家在災禍發生後,仍經歷了難以承受的悲傷與考驗。達瑞斯和蘇菲雅因對於海倫昏迷的狀況及後續安置抱持的態度不同,關係破裂、漸行漸遠;米蘭達每天看著只剩軀殼的妹妹及失和的父母,內心孤寂沉悶;哈利不願走出家門及面對大眾,失去了工作及家庭……。似乎每個人都在車禍發生後,也失去了自己。

    兩條線交疊在一起之後,除了深刻地描繪相關人物的心境轉折及掙扎之外,其他的支線仍發展著,包括海倫同學為鼓勵海倫所錄的錄音帶、失去工作後的安東應徵色情電影攝影師遇到另一個關鍵人物梅斯、米蘭達與男友傑森的互動及決定、蘇菲雅參與了有相似悲傷經驗的團體……,出場的人物及交替呈現的場景雖然頗多,卻不會感到混亂,閱讀時速度緩慢,細細咀嚼他們所說的話,總有一股淡淡的苦澀哽在心頭,似乎從每個人不同的角度,體會他們面臨到的痛楚,當困頓、挫敗、失落、離別降臨時,才是真正面對自己的時刻。

    關於海倫無法醒過來這一件事,達瑞斯和蘇菲雅曾因一個秘魯癱瘓男子可以透過電腦晶片和醫生溝通的例子再度陷入冷戰。蘇菲雅說:「有人問他,『你要像這樣活著嗎?要或不要?』」我要這樣活著嗎?我要我身邊的人這樣活著嗎?我想,那的確很難抉擇,也沒有人可以明確地說那一種作法是最好的。故事並沒有給任何的答案,只是靜靜地呈現了某種真實。

    這不是一本歡樂的小說,也不會沉重到難以下嚥,透過故事的描述,卻讓我看見面對悲傷時的各種型態,無論是海倫的家人、同學或是肇事者,都像是人生突然走到了另一條岔路,以不同的態度及方式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

    之前在和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活動時,總有一些學生會抱怨「為什麼現在就要跟我們講死啊離開啊什麼的」、「我可不可以現在不要想這些」,我會告訴他們,當我們還很年輕的時候,在還沒真正「失去」之前,我們總以為還有很多時間、很多機會,但人總有一天會離開、不知何時會離開,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好好地和身邊的人相處,我期待透過一些活動可以讓他們更珍惜身邊的人、事、物。

    一想到會失去重要的人,他們都很難承受,很多人會說「我會很悲傷、根本就活不下去了」,或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看完這本書之後,一些感覺及想法慢慢浮現,我沒有想到也應該告訴他們,當「失去」的那天來臨時,悲傷是必然的,但無論他們選擇了那一種型態的悲傷,都是可以的,都不須要被苛責。

    所以,有人可以繼續抱持著希望每天為病人的復元努力,有人可以選擇將病人送到療養院後定期探望,有人可以選擇讓自己走出悲傷、擁有新生活,有人可以選擇盡力為對方做些什麼、只要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得到。別人的選擇不見得要跟我相同,但無論選擇了那一種面對失落與悲傷的方式,都可以不用為了擁有美好的生活、或是能夠再度開懷大笑而感到內疚。

    我來跟妳說再見,並不表示我不愛妳,也不表示我不會時時想念著妳!

    即使不再時時刻刻想念了,或許是我已經把過去的你安穩地放在心底的某一個角落了,我想。

    結局留了一個很大的空白,可以說有了結局,也可以說沒有結局,看完後有一些溫純的感覺發酵著。前幾天聽了洪蘭教授的演講,她鼓勵我們閱讀,透過閱讀別人的人生歷練,我們獲得成長,閱讀《有時候很想要問為什麼》,就讓我有這樣的感覺。作者芮貝佳.強森以她喪子之痛所寫下的故事,讓我想到了以往不曾想過的部分,也讓我很想以這本書來進行另一個生命教育體驗活動。

    生命當中有很多事情是準備不來的」,我不是個很能坦然面對死亡或失去的人,即使我做了再多的心理建設,總有一天我必然得再將這篇心得或這本書找出來看的,希望那時候我仍可以提醒著自己,接受其他人任何型態的悲傷,並且,能夠再度開懷大笑。

     

    閱讀資訊:

  • 作者:芮貝佳.強森
  • 原文作者:Rebecca Johnson
  • 譯者:楊惠菁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04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369797
  • 網摘、引用、連結,不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