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簡單,卻也不簡單──《忠誠吾愛》

忠誠檔案4

回頭檢閱自己閱讀的書籍,發現與愛情有關的書還真少,就算有些故事提及愛情,能引起我共鳴的也寥寥無幾。當初想閱讀《忠誠吾愛》,其實只是覺得專門測試劈腿族的職業很有意思,但我對於這本書並沒有抱太多的期待,感覺上應該是本蠻容易閱讀的愛情芭樂書,偶爾換個口味、輕鬆點看書也不錯。

沒想到這本頗有厚度的小說,我不到兩天就看完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劇情發展,看似簡單的故事,卻也不簡單,看到最後竟有點小感動。

後來才知道這本書是《忠誠檔案》的續集,不過即使沒看過第一集,仍很容易從故事中的簡短敘述瞭解主角的背景。小時候父親外遇,母親得知後備受打擊,珍妮佛對未告知母親事實耿耿於懷,對婚姻有種莫名的排斥與不信任。她以「艾雪琳」之名成為一位「忠誠調查員」,受雇於懷疑情人或丈夫出軌的女人,測試對方的忠誠度。珍妮佛對此職業引以為傲,認為自己幫助了許多人重新展開她們的人生,也彌補了自己的缺憾。一向認為自己與愛情絕緣的珍妮佛,與傑米交往後決定不再親上火線,她開設霍桑事務所,雇用五位各具專長的美女繼續進行忠誠調查。傑米意料之外地向珍妮佛求婚,卻引發她內心的矛盾與衝擊,在「珍妮佛」與「艾雪琳」的角色中掙扎。緊接著突如其來的危機事件,迫使她必須面臨選擇,究竟要堅守對傑米的承諾不再親自出馬調查,還是要堅持對這份工作的使命感而再次成為艾雪琳?

為客戶上法庭失利、好友蘇菲婚禮前的疲勞轟炸、十二歲的小女孩蕾西與年幼的珍妮佛心境相似、令她倒盡胃口的婚禮顧問、安排傑米和父親及他第三任太太見面、手下夏娜突然被逮捕……,種種事件環環相扣、巧妙地連結在一起,搞得珍妮佛焦頭爛額,卻沒有刻意的鑿痕,逐步將故事推展到最高潮。故事以第一人稱敘述,珍妮佛的角色性格塑造非常吸引人,一個擁有愛情且即將邁入禮堂的女人,卻必須對別人的感情及婚姻宣判死刑,愈是走進珍妮佛細膩的內心世界,愈是感受到其中的衝突,她一直以為在幫助別人,卻也某種程度傷害了別人。

許多人物的對話犀利中又帶著詼諧的語調,都讓故事閱讀起來頗為輕鬆。我也蠻喜歡珍妮佛的朋友們,雖然有些歇斯底里、狗屁倒灶,卻有著真性情。父親與她最後的互動,為負心漢的形象扳回了點顏面。大部分的角色都恰如其分,唯獨傑米的角色讓我始終很有距離感,即使他一開始就對珍妮佛一往情深,完美中卻似乎隱藏著不安定感;可以理解他為何會對珍妮佛進行考驗,卻對他在事件轉折中的種種變化無法認同。但是現在想想,透過珍妮佛的視角看傑米,本來就容易感染這樣的氛圍,或許這也是作者潛在的意圖,如果沒有前後的反差,故事也無法如此具有張力。

珍妮佛對忠誠調查員的工作如此執著,有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童年的創傷經驗。父母外遇對孩子成長過程及面臨擇偶時的影響因人而異,有些殺傷力十足,讓人不再對感情、婚姻感到信任;有些會讓人對家庭、婚姻更加重視,決定不要重蹈覆轍;有些則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父母的翻版。閱讀珍妮佛的故事,以及其他委託案件的故事,心底彷彿一次又一次地、輕輕地靜靜地泛起漣漪。我非常喜歡珍妮佛在最終被甩一巴掌後徹底覺醒的描述,她選擇傾訴的對象出乎意料之外,卻是真正面對自己的時刻,當下沒有批判與言語,眼神中透露的接納與包容,頓時溫暖了傷痕累累的心。

或許父母感情失合、出軌確實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但是背對太陽永遠看到的是陰影,轉過身迎向陽光之際或許刺眼,卻得以看見另一片光景,不簡單,卻也簡單正視自己的脆弱與盲點,捫心自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每個人都有得到幸福的權力。

故事中有些點我覺得很有趣,珍妮佛對男人觀察入微的超能力,運用在擔任忠誠調查員固然非常出色,但當珍妮佛讓自己有更大的彈性時,把自己擺在對的位置,她的優勢能力發揮在其他行業同樣可以出類拔擢,我覺得這樣的發展很有意思。

我對《忠誠吾愛》最不滿意的地方,應該就是太過於美好及飽滿的結局,說實話,若故事留下空白的想像空間,我會很期待再有續集。我倒蠻想閱讀前作《忠誠檔案》,瞭解一下珍妮佛的過去我錯過了些什麼,不過,《忠誠檔案》的封面真是太煽情,如果不是看過續集,我還真以為是本情色小說哩!

image

閱讀資訊:

作者:潔西卡‧布洛迪 (Jessica Brody)
譯者:鄭淑芬
出版社:八正文化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傳承四百年的動人秘密──《豐臣公主》

image

自從看過《鹿男》之後,就對萬城目 學的作品很感興趣。看到《豐臣公主》的簡介,原以為也是本熱血青春、充滿幻想力的小說,但沒想到這本書尾勁十足,看到後來竟讓我忍不住偷偷掉了幾滴眼淚,心中悸動不已,更對萬城目 學能寫出有別於之前作品風格及氣勢磅礡的小說感到相當佩服。

故事一開始的發展非常四平八穩,在東京及大阪分別展開劇情,萬城目 學不著痕跡地透過說話方式、穿著打扮、行事風格呈現角色性格,每個人物都相當獨特又討人喜歡。東京「會計檢查院」的三位調查官,副局長松平凡事追根究底毫不心軟、有「鬼之松平」稱號,最喜歡啃冰淇淋;日法混血美女旭.甘絲柏格高挑聰明、辦事細心俐落,卻常一頭撞上天花板;鳥居身材像矮胖的國中生,看似遲頓卻直覺神準、有「奇蹟鳥居」之稱。大阪部分出場的人物頗多,想變成女生並開始付諸行動的國中生真田大輔,沉默內向常被欺負,卻有異於常人的執著個性;從小父母雙亡,一直保護著真田大輔的橋場茶子,個性率直又無所畏懼,常有驚人之舉。關心、支持著真田大輔的父親真田幸一、母親竹子及老師後藤,看似無關輕重卻穿針引線的同學島,流氓組頭的兒子蜂須賀,以及大阪的許多居民…..。各個角色性格鮮明地彷彿躍然紙上,人物間的關係及情感極為深刻,在兩條主線交疊後,逐步將故事堆疊到最高潮。

透過茂呂美耶的導讀我才知道,很多人物的命名都有歷史緣由。在眾多我喜愛的角色中,我認為真田大輔的角色設計非常巧妙,一個決心要變成女生的國中男生,當他堅持做自己時在校園引起不少騷動,但後藤老師的處理方式及父母親面對的態度我覺得很棒,也很值得學習。堅持行動的真田大輔遭受霸凌不敢張揚,我想那是很多被霸凌者的共通點,萬城目 學無意對這樣的角色進行道德勸說,對於轉折點也無刻意鑿痕,卻讓我不自覺地想為真田大輔加油,對後續發展也感到大快人心。萬城目 學創造一個如此特別的角色,也讓故事呈現更多元的面貌。

此外,萬城目 學最厲害的地方,莫過於在充滿想像力的故事中加入考究嚴謹的歷史典故,以及讓讀者彷彿置身其中的場景描繪功力。即使對四百多年前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之間家族及政治情勢演變的糾葛不瞭解,或是從來沒到過大阪,也能在萬城目 學深入淺出的敘述中享受閱讀的樂趣。透過故事更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出生於大阪的萬城目 學對家鄉厚實的情感,以及對於身為大阪人的認同與驕傲。看完後我很確定,大阪也列入我必遊的行程了。

松平帶著二位部屬到大阪地區進行預算檢查後,故事中埋了幾個隱喻大事件發生前的線索,閱讀時我一直在猜誰是豐臣公主,真有其人或只是個傳說?謎底很快地就揭曉,卻無損故事的精彩度,反而慢慢地引出大阪城埋了四百多年的秘密及運作的方式。

松平與總理大臣、居民們對決時的唇槍舌戰讓我看得大呼過癮,大阪男人堅守、傳承了四百年的承諾與責任,隱藏在父子之間,父親將死之際才能揭曉卻深具意義的使命感撼動著我,在看見許多居民採取行動時,心底已有股騷動翻攪著,總理大臣面對松平認為「毫無意義」的指控時,緩緩地說出的話沒有任何辯解意味,短短的一段話看似平淡卻讓我熱淚盈框、感受到其中最真摯、熾烈的情感。但在傳說中一直缺席的大阪女人,萬城目 學也沒有忘記她們,大阪女人瞭然於心卻緘默不語的氣度,在最後確立了屬於她們的形象。萬城目 學筆下的大阪男人及女人,有著諸多令人動容的特質,讓我深深喜愛。

《豐臣公主》以大阪豐富的歷史及濃郁的情感為基礎,閱讀過程有很多層次的變化,詼諧有趣、激盪澎湃、溫暖感人、熱血奔騰的感受交疊出現著,耐人尋味的謎一個接一個解開,恍然大悟之餘不禁會心一笑。我非常期待萬城目 學能有更多的作品問世,來個「會計檢查院」三人組續集也很不錯,想必能在歷史文化知性饗宴中體驗到更多的樂趣。

閱讀資訊:

  • 作者:萬城目 學
  • 譯者:涂愫芸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28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326144
  • 《豐臣公主》書籍官網
  • 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

    好哲學啊──《櫥櫃裡的哲學家》

    image

    一本不算厚的書,竟然讓我看了快三個禮拜才看完,我必須承認,哲學對我來說蠻有距離的。

    《櫥櫃裡的哲學家》的構思頗為有趣,但也很簡單。蘇格拉底為了鞏固在「思想世界」的主席地位,和宿敵維根斯坦打賭──「哲學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而決定這場賭注勝負的關鍵,是在炸魚薯條店裡打工的十五歲男孩班恩。替蘇格拉底工作的萊拉,透過櫥櫃將班恩帶往「思想世界」,遇到許多不同時期的哲學家,也開啟了思考的大門。

    《櫥櫃裡的哲學家》的故事性並不強,大部分的內容是以大量的對話進行哲學思想論述。出場的哲學家頗多,但露希.艾兒在角色性格上並無太多著墨,人物之間的衝突來自於思考邏輯上的差異,或許是沒接觸過哲學的關係,我對各形各色的哲學家並不熟悉,即使感覺上露希.艾兒在情節上開了這些哲學家們一些玩笑,也沒有因此引起共鳴。在一路唇槍舌劍的論戰中,中間出現了班恩在現實世界所遭遇的兩難問題,頓時讓我清醒了起來,也思考著若是我遇到這樣的狀況我會如何應對,只可惜班恩在思想世界尋找答案,回到現實世界後並未處理後續發展。這是我閱讀時的盲點,總希望凡事有個交待,特別是當我對該項議題已有看法時,對班恩的不作為就會覺得「這樣好嗎」。另外,班恩在接觸思想世界後言行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我覺得,如果我身邊出現一個凡事皆以哲學論述的人,我肯定也會跟班恩的家人、同學一樣,覺得他是個怪咖。

    我並不認為哲學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未經省思的生活是否不值得度過我持保留態度,如果每件事都要這麼認真地探討也很累。但有時候看見有些人不經思考、不考慮後果及影響、過一天算一天、一副凡事都無所謂的態度,我也很想跟那些人大喊「你是沒大腦不會想嗎?」過多的思考就像突然暴飲暴食一樣,吃不出其中細膩的精緻美味,但若隨便塞什麼東西到嘴巴都無所謂的話,那吃大便跟吃法國料理又有什麼差別?

    對我來說《櫥櫃裡的哲學家》不像是小說,反而比較像深入淺出、帶點詼諧感的哲學教材,喜歡哲學或是常思考人生問題的人來看這本書,還是可以發現存在於其中許多饒富趣味的人生哲理。過個幾年後我應該再將這本書翻出來靜靜地閱讀,或許又會有不同於現在的感受。

     

    閱讀資訊:

  • 作者:露希.艾兒
  • 原文作者:Lucy Eyre
  • 譯者:游敏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30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326052
  •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面對悲傷的型態──《有時候很想要問為什麼》

    633948350271051477

    「有時候很想要問為什麼」,有時候,心裡不也存在著這樣的疑問嗎?奇怪的是,往往問了也不會有人告訴我答案,就算說了也不見得是我要的答案。但是,透過閱讀別人的故事,或許,會發現答案就在那裡。

    故事一開始以兩條線進展著。第一條線描述麥克馬汀一家四口,米蘭達和海倫姐妹倆帶著青少年叛逆時期的較勁意味,個性迥異並擁有截然不同的校園生活;擔任英文教授的達瑞斯和在藝術博物館工作的蘇菲雅,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排解兩個女兒的糾紛,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家庭。另一條線是益智遊戲節目主持人哈利,憑著外型出眾得到主持機會,雖然家庭、事業一切順遂,心裡卻老是擔憂著好運何時會結束,他靠著自己的權勢開除了攝影師安東當天,錄影時發生了老鼠攻擊人的意外。閱讀時心裡還在想著這兩條線有什麼關係時,突然一聲尖銳的撞擊聲,兩條線碰在一起,致命的車禍發生,所有的人命運從此改變。

    海倫車禍重傷陷入昏迷,醫生評估醒來的機會渺茫,即使曾經想過千萬種可能面臨失去親人的時刻,麥克馬汀家在災禍發生後,仍經歷了難以承受的悲傷與考驗。達瑞斯和蘇菲雅因對於海倫昏迷的狀況及後續安置抱持的態度不同,關係破裂、漸行漸遠;米蘭達每天看著只剩軀殼的妹妹及失和的父母,內心孤寂沉悶;哈利不願走出家門及面對大眾,失去了工作及家庭……。似乎每個人都在車禍發生後,也失去了自己。

    兩條線交疊在一起之後,除了深刻地描繪相關人物的心境轉折及掙扎之外,其他的支線仍發展著,包括海倫同學為鼓勵海倫所錄的錄音帶、失去工作後的安東應徵色情電影攝影師遇到另一個關鍵人物梅斯、米蘭達與男友傑森的互動及決定、蘇菲雅參與了有相似悲傷經驗的團體……,出場的人物及交替呈現的場景雖然頗多,卻不會感到混亂,閱讀時速度緩慢,細細咀嚼他們所說的話,總有一股淡淡的苦澀哽在心頭,似乎從每個人不同的角度,體會他們面臨到的痛楚,當困頓、挫敗、失落、離別降臨時,才是真正面對自己的時刻。

    關於海倫無法醒過來這一件事,達瑞斯和蘇菲雅曾因一個秘魯癱瘓男子可以透過電腦晶片和醫生溝通的例子再度陷入冷戰。蘇菲雅說:「有人問他,『你要像這樣活著嗎?要或不要?』」我要這樣活著嗎?我要我身邊的人這樣活著嗎?我想,那的確很難抉擇,也沒有人可以明確地說那一種作法是最好的。故事並沒有給任何的答案,只是靜靜地呈現了某種真實。

    這不是一本歡樂的小說,也不會沉重到難以下嚥,透過故事的描述,卻讓我看見面對悲傷時的各種型態,無論是海倫的家人、同學或是肇事者,都像是人生突然走到了另一條岔路,以不同的態度及方式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

    之前在和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活動時,總有一些學生會抱怨「為什麼現在就要跟我們講死啊離開啊什麼的」、「我可不可以現在不要想這些」,我會告訴他們,當我們還很年輕的時候,在還沒真正「失去」之前,我們總以為還有很多時間、很多機會,但人總有一天會離開、不知何時會離開,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好好地和身邊的人相處,我期待透過一些活動可以讓他們更珍惜身邊的人、事、物。

    一想到會失去重要的人,他們都很難承受,很多人會說「我會很悲傷、根本就活不下去了」,或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看完這本書之後,一些感覺及想法慢慢浮現,我沒有想到也應該告訴他們,當「失去」的那天來臨時,悲傷是必然的,但無論他們選擇了那一種型態的悲傷,都是可以的,都不須要被苛責。

    所以,有人可以繼續抱持著希望每天為病人的復元努力,有人可以選擇將病人送到療養院後定期探望,有人可以選擇讓自己走出悲傷、擁有新生活,有人可以選擇盡力為對方做些什麼、只要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得到。別人的選擇不見得要跟我相同,但無論選擇了那一種面對失落與悲傷的方式,都可以不用為了擁有美好的生活、或是能夠再度開懷大笑而感到內疚。

    我來跟妳說再見,並不表示我不愛妳,也不表示我不會時時想念著妳!

    即使不再時時刻刻想念了,或許是我已經把過去的你安穩地放在心底的某一個角落了,我想。

    結局留了一個很大的空白,可以說有了結局,也可以說沒有結局,看完後有一些溫純的感覺發酵著。前幾天聽了洪蘭教授的演講,她鼓勵我們閱讀,透過閱讀別人的人生歷練,我們獲得成長,閱讀《有時候很想要問為什麼》,就讓我有這樣的感覺。作者芮貝佳.強森以她喪子之痛所寫下的故事,讓我想到了以往不曾想過的部分,也讓我很想以這本書來進行另一個生命教育體驗活動。

    生命當中有很多事情是準備不來的」,我不是個很能坦然面對死亡或失去的人,即使我做了再多的心理建設,總有一天我必然得再將這篇心得或這本書找出來看的,希望那時候我仍可以提醒著自己,接受其他人任何型態的悲傷,並且,能夠再度開懷大笑。

     

    閱讀資訊:

  • 作者:芮貝佳.強森
  • 原文作者:Rebecca Johnson
  • 譯者:楊惠菁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04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369797
  •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給我陽光吧──《走進天堂前的最後一站》

    image

    閱讀《走進天堂前的最後一站》對我來說是很漫長的過程,不曉得捧著書看了多少個夜晚,總是在看沒多久後就沉沉地睡著,腦袋看到快打結的我實在覺得很悶,還沒看完就不斷地抱怨「真是不好看」,後來索性開始想著我在閱讀上遇到了什麼困難,或是這本書到底出了什麼毛病。

    看完整本書後我終於找到了答案。

    《走進天堂前的最後一站》一開始是以一位女孩貝茲.阿古的回憶抄本揭開序幕,也交待了15年前丹恩谷村三起小女孩失蹤案件。案發不久後的丹恩谷村即因政府興建新水庫而被鏟平、淹沒。但故事旋即又跳進描述巴仕可探長的居家生活,緊接著是胖刑事主任狄埃爾帶來的消息──當年丹恩谷村居民遷到隔壁的丹比村,居然又發生了一起小女孩蘿蘭失蹤事件,然後又跳進蘿蘭失蹤前的時刻。接著故事發展在諸位警察大人的辦案過程中,穿插了水妖傳說、小女孩與水妖的糾纏、貝茲.阿古另一份回憶抄本、巴仕可深陷小女兒病重的打擊,以及一首與與丹恩谷村失蹤案件有關的歌──〈亡兒之歌〉……。

    沒有清楚結構的敘事手法,讓我一直跟不上故事的節奏,加上作者對於出場人物的性格及形貌並未有太多著墨,我只看到一堆人名不斷地出現,警探、居民、受害者家屬全混在一起,搞不清楚到底誰是誰。太多不同觀點的軸線交錯進展著,主線一直沒有辦法跳出來,閱讀時彷彿被浸泡在被淹沒的丹恩谷村中,又沉又冷。幾個笨蛋刑警辦案過程就像局外人看戲,看得讓我更快速地掉進五里迷霧之中,而我更嘔的是,死胖子刑事主任狄埃爾對女警奈薇洛女性角色的歧視,就讓我直想巴他一掌,「奈薇洛妳最好爭氣點」的想法油然而生。當手中僅剩不到四分之一的書頁,我還找不到一點喜歡這本書的理由時,說真的,我幾乎就快將書打入冷宮了。

    但是,沒想到故事最後來了一記回馬槍,頓時整個急轉直下,快馬加鞭地奔馳過九彎十八拐,奈薇洛與號稱「聖三體」的警探聯手在最後將故事推到最高潮,結局出乎意料之外地精彩。

    讓我不解的是,既然結局可以寫得這麼好看,怎麼會在前大半段看得我如此哀嚎遍野?於是我又重頭翻閱故事,竟然發現故事中隱藏了不少破案線索,壓抑著盈滿在胸口中的痛楚、憤怒,秘密與謊言竟在不知不覺中造成了更大的悲劇。作者雷金納‧希爾對故事人物面臨失去親人的心境有很深刻的描述,雖然辦案手法沖淡了不少存在於其中的悲涼,但對他們有更多的認識後,也不禁對被失落創傷折磨著、渴望著擁有親情的他們感到憐惜。

    閱讀完後看著書籍簡介,才知道原來這是作者雷金納‧希爾「狄埃爾與巴仕可警探系列」的第十七部作品,台灣目前出版的第四本書籍。如果相關系列作品已經寫到第十七部,說真的,要作者再鉅細靡遺地介紹各個主要人物,已經熟悉該系列的讀者可能也會覺得畫蛇添足,但對於沒有接觸過之前作品的我來說,確實就有難以進入故事氛圍的冏境。此外,我蠻希望出版社出版時能來個貼心服務──附上人物關係圖,那就太棒了。

    細膩地看《走進天堂前的最後一站》,會發現悲傷的故事背後隱含的喻意其實是很具衝擊性的,無論是對失蹤的小女孩,或是對等待救贖及重生的人們來說,意同天堂前的最後一站的『碧烏拉荒地』,在卸下武裝的〈亡兒之歌〉輕輕吟唱的同時,在那裡,陽光日夜普照。

    我們會趕上他們,到碧烏拉山,在明亮的陽光下。
    碧烏拉山的天氣晴和朗麗。

    真相揭發或許令人不勝欷歔,但坦誠面對之後,陽光輕輕灑落。

    閱讀資訊:

  • 作者:雷金納.希爾
  • 譯者:柯清心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27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265474
  •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烏爾比諾的維納斯──《侏儒與交際花》

    侏儒與交際花_書封s

    閱讀有歷史背景的小說,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作者如何創作發想。

    莎拉.杜南特的前一本作品《維納斯的誕生》曾讓波提且利的畫作──《維納斯的誕生》驚鴻一撇,但在新作《侏儒與交際花》中,收藏在佛羅倫斯烏非茲美術館的提香畫作《烏爾比諾的維納斯》,則成了莎拉.杜南特筆下影射的故事女主角芙恩梅塔,一名威尼斯的高級交際花。此外,加入真有其人的作家皮亞卓.阿雷提諾及其他歷史人物,無論是他們的生平或留下的著作,都讓故事增添許多想像空間,如果之前就閱讀過《侏儒與交際花》,曾經在烏非茲美術館看過《烏爾比諾的維納斯》畫作的我,想必會在畫作前多駐足片刻,感受一下維納斯深邃眼眸背後所散發「如你所想」的獨特美感。看完後我不禁懷疑,在劍橋大學攻讀歷史的莎拉.杜南特是否對維納斯畫作有特別的偏好,不曉得其他著作是否仍與維納斯有關?如果換了其他知名畫作及場景,想必可以再創作出許多有趣的作品。

    image

    故事從1527年戰亂四起的羅馬開始講起。當時羅馬著名的交際花芙恩梅塔縱然使出渾身解數,仍難以逃脫瘋狂軍隊的掠奪與虐待,與最忠心的侏儒僕人布奇諾逃亡到成長地威尼斯,卻發現母親已經亡故,房子被貪婪的僕人米菈格莎竊佔。身心受創的芙恩梅塔要重新在威尼斯站起來,則必須透過布奇諾居中斡旋、打理一切,並仰賴盲女伊蕾娜的治療及死對頭斷臂詩人阿雷提諾的幫忙,才能登上威尼斯的交際花名冊。侏儒與交際花在患難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信任關係,卻面臨到許多考驗,猜忌、隱瞞、嫉妒,終於釀成了無法彌補的災禍。

    《侏儒與交際花》在人物塑造上頗為特別。美女與野獸的故事向來就很有賣點,雖然此書男女主角是美女與野獸的組合,卻不存在愛情,主僕之間的忠誠與信任營造出另一種更加撲朔迷離的複雜關係。就如同兩人在交際場合中登場時所造成的震撼,莎拉.杜南特在角色設定上頗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以侏儒僕人布奇諾為第一人稱敘述故事,身型矮小的布奇諾有著飽滿的七情六慾,看待人情事故的觀點與一般人明顯不同,閱讀時很自然地跟著布奇諾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別有一番樂趣。此外,每個出場的人物性格非常地鮮明,芙恩梅塔、阿雷提諾、布奇諾雖然彼此常針鋒相對卻也妙語如珠,言談間激盪出不少火花,看得煞是開心。無庸置疑的是,盲女伊蕾娜與布奇諾之間若友似敵的曖昧關係,以及怪異畸形的外表所隱藏的秘密,在前半段略顯平順的敘述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掀起故事的另一個高潮。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真的很微妙,一旦信任感開始崩塌,猜疑在未曾澄清的氛圍中擴大之際,傷害也隱然成形。無論是芙恩梅塔與布奇諾、或是布奇諾與伊蕾娜對彼此所造成的傷害,有時花上一輩子的時間也無法確定是否能給對方、或給自己一個交代。故事的最後讓我有點感傷,卻也在心底一股悸動翻攪著,我期待留白的未來中,被賦予特殊意義的人加入後能為他們帶來救贖。

    威尼斯我來說有非常特別的意義,莎拉.杜南特在書中對威尼斯的場景有不少的描述,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也跟著布奇諾在由小橋串起來如同迷宮般的水都來回穿梭,後來忍不住就將之前去過威尼斯的照片找出來。或許是年代不同,我倒沒有感覺到威尼斯水道的污濁,取而代之的是清晨醒來瀰漫的水氣透露著的冷冽,以及嘉年華會的繽紛與水都的浪漫。唯一遺憾的是當初沒有自費坐上貢拉船,聽船夫在輕輕擺盪的船頭前高歌一曲,更深刻地貼近威尼斯啊!

    106_0672

    106_0690

    107_0701

    107_0741

    107_0718

    107_0715

    107_0791

    107_0792 108_0813

    108_0820

    108_0845

    雖然《侏儒與交際花》沒有像《維納斯的誕生》般讓我感到精彩萬分,但尾勁力道卻足以在我心裡泛起漣漪,久久不能釋懷。我對於莎拉.杜南特帶有歷史典故的小說很喜愛,期待她的其他作品也能快快上市!

    閱讀資訊:

  • 作者:莎拉.杜南特
  • 原文作者:Sarah Dunant
  • 譯者:許瓊瑩
  •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26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702495
  •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大大的頭裡的願望

    之前聽meddy說要教我們做許願娃娃,讓我一直很期待。前幾天一群夥伴跟meddy學習製作「許願娃娃」,感覺真棒。
    許願娃娃製作前必須先在紙上寫下心願,然後用布包綑起來,做成娃娃的頭部。接著,將布剪出手的部分,就可以開始用毛線纏繞出娃娃的形狀。製作時自由選擇喜歡的毛線顏色,最後再加上裝飾物即可。許願娃娃不僅送禮自用兩相宜,也可以運用在個諮、團諮,幫助個案在行動的過程中保有正向信念,並能將有正向力量的象徵物帶走。
    一開始用毛線纏繞娃娃時,其實不是很順手,但愈繞愈覺得好玩,愈繞速度愈快也愈紮實,一邊很專注地繞著毛線,一邊想著自己寫下的心願,感覺實在很特別,好像在繞的過程中,把希望也一起繞了進去。原本選的顏色,並不見得會顯露出來,我隨時可以加入其他毛線改變娃娃的外顯顏色;就算繞出來的結果不喜歡,或是想要增加娃娃的長度或厚度,也都可以自由地調整,這種可以自己掌控、隨心所欲的感覺真好。
    此外,我發現我在繞毛線時,不自覺地就投射了自己的期待,像是「我希望你有肌肉,不要太瘦弱」、「嗯,不錯,看起來很強壯」,或是「手、腳長一點比較好看」,腦中飄過這些念頭時,自己都覺得好笑。
    繞完身體後,看到大家都用毛線把頭繞起來,我也跟著做。因為一開始不曉得頭也要繞毛線,就將頭一層一層地用布包起來,想讓心願被層層保護著,結果我的娃娃頭繞了毛線之後變好大,脖子也好粗。為了修飾大頭,我綁了圍巾並加了披風,嘿,結果還挺有造型的,自己都覺得很得意。
    這就是大大的頭裡有著我大大的心願的許願娃娃,因為是自己一圈一圈繞出來的娃娃,愈看就愈喜歡。
    f_4039005_1
    大家一起完成了許願娃娃,每個都很可愛,也很有特色,頭裡面藏著只有自己知道的心願。希望大家都能心想事成喔!

    2009年11月3日 星期二

    改變命運之後,誰會在?──《你會在嗎?》

    image

    讓我看到很感動、眼淚掉個不停的書,《你會在嗎?》是第四本。

    開始閱讀後沒多久,我就發現這是本非常好看的書,作者紀優‧穆索再次展現文字運用的功力,故事節奏明確、不拖泥帶水,各段落的轉換及銜接一氣喝成,我很快地就能融入劇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後續發展。

    故事敘述六十歲的醫生艾略特,在柬埔寨幫助一個小孩後,從神秘長老那裡得到十顆神奇藥丸,藉以穿越時空回到三十歲,只為了實現再看一眼當時死去女友伊蕾娜的心願,卻沒想到艾略特也遇到了三十歲的自己。震驚之餘,三十歲的艾略特確認穿越時空並非夢境或幻想,透過一些方式傳遞訊息給六十歲的艾略特。六十歲的艾略特無意中透露了伊蕾娜即將死亡,三十歲的艾略特因此決意營救深愛著的伊蕾娜,可是若改變了這個事實,卻會讓六十歲的艾略特失去最愛的女兒安琪。他們想出了一個看似兩全其美的辦法,卻付出了更大的代價。改變命運之後,誰還會在呢?

    穿越時空的題材向來都很吸引我,但是能夠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又不會露出破綻的作品,其實並不容易。看完書後,忍不住就開始回想曾經看過類似題材的電影、書籍作品,並思考作者在創作上必須面對的一些問題:

    ‧主角回到過去的年齡、年代?
    ‧主角回到自己的身體,或是以分身出現?
    ‧主角以何種方式回到過去?
    ‧主角回到過去的企圖為何?
    ‧回到過去後改變了什麼?
    ‧改變過去對未來的影響?
    ‧可以回到過去的次數?
    ‧留在過去的時間有多久?
    ‧主角回到過去的態度及行為?
    ‧主角與身邊的關係人如何互動?
    ‧主角能否控制穿越時空的因素?
    ‧主角能否攜帶物品?
    ‧過去與現在是否可以有聯繫的方式?
    ‧時光旅行如何發生?誰主宰或提供方法?

    對照曾經看過的電影、書籍,若將每個問題的答案略作調整,就會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故事。當我試著回答這些問題時,深深地覺得《你會在嗎?》的故事架構及穿越時空的敘述手法很有創意。因為艾略特並未企圖改變過去,也努力讓過去被改變的程度降到最低,相對地自己必須付出的代價就愈大。但就因為如此,愈是體會艾略特所承擔的痛苦,特別是在時光流逝的歲月中,看著每個人生活的片段記錄,愈能感受到故事所蘊涵的張力,心底深處不斷地被翻攪著,不經意地就被某些點打中。

    「這段人生就像一座悲傷的大城堡,任憑各方的風恣意穿透──阿拉貢‧法國作家。」

    我想起身邊的一些人,默默地承擔著肩頭上的責任,幾十年的時間過去,許多看似不足為奇的生活剪影,啪咑啪咑地瞬間就閃過眼前,但是背後卻有著不足為外人道的故事,而那些沒有說出口的部分,即使是任憑各方的風恣意穿透,不也就這麼過了嗎?

    「我們蒙著雙眼經歷當下……直到日後,我們卸下了眼罩,檢視過去,才意識到自己經歷了什麼,也才了解箇中的意義。──米蘭‧昆德拉」

    此外,角色的塑造的成功更為故事加分不少。艾略特從小是在家暴的家庭長大,面對失去母親的痛苦,有著難以對外人傾訴的深刻自責,他害怕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好父親,因而無法承諾生養小孩,卻也造成與伊蕾娜相處時的陰影。但從他行醫救人的態度、對女友伊蕾娜及女兒安琪的深情、和好友麥特的情誼及信任,甚至是與自己跨越時空的承諾,都很難讓人不喜歡上他。好友麥特也是我非常喜歡的角色,故事在三十歲與六十歲轉換過程中,紀優‧穆索很巧妙地讓兩人之間的互動,透過跨越了三十年生活模式與習慣的一致性,總能讓我在閱讀時會心一笑。

    不過,我對於艾略特改變後與麥特保持距離的狀況一開始頗有意見,後來仔細想想,若是艾略特與麥特持續有往來,難保不會造成更多的改變,對未來勢必造成更大的影響;更何況以麥特為了幫助艾略特可以一再地拋下美女蒂芬妮當前誘惑的情況看來,想必麥特與蒂芬妮不會有其他發展的可能性。到底那一種結果才是最好的?其實很難判斷,但我很確定的是,故事情節安排更加突顯了麥特與艾略特友情彌堅,若非如此,結局不會讓我感動到無法自己。

    紀優‧穆索除了在各段落間穿插了一些經典名句很耐人尋味之外,六十歲的艾略特對三十歲的自己說的一些話也很有意思。

    「醫生絕不會『習慣』病人的死。正因為你接受了不能『太保持距離』這件事,你才一直是個好醫生。」

    他自己等待這句話很多年了,卻沒有人對他說過。「那不是你的錯……」

    或是艾略特決定要迎向最後一場戰役時心底的聲音。

    「人們面對相同的命運有不同的反應,雖然我躲不過命運的安排,但我可以自己決定面對它的態度。」

    我自己在這些話語中不斷地被衝擊著,紀優‧穆索的文字沁入心裡,溫暖又厚實的感覺澎湃著。對我來說,《你會在嗎?》是本非常棒、有深刻意義的書。

    閱讀完後,我很確定,我會在。

    閱讀資訊:

  • 作者:紀優.穆索
  • 原文作者:Guillaume Musso
  • 譯者:梁若瑜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02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325918

    延伸閱讀:  《然後呢…》

  •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我們這一掛的生存方式──《行板.莫札瑞拉起司》

    633919146376240625

    最近因為工作的關係,覺得自己一直處在灰頭土臉的狀態,身體累、心更累,昨天還被同事說「你怎麼看起來印堂發黑啊」,整個人就是一點朝氣都沒有。還好,說我印堂發黑的同事也沒好到那裡去,眼袋浮腫、整個就是被工作吞沒後快虛脫的模樣。很奇妙的是,看到彼此的慘狀,心裡反倒覺得好過些,「有人跟我一樣慘」的認同感油然而生,就算講了喪氣的話,最後總會在自嘲中哈哈大笑,繼續撐下去。

    明明很努力在工作,可是因為做的事是別人看不見的,以致於別人總是無法理解到底在做些什麼,甚至偶而還會被誤解什麼都沒有做。愈努力工作,有時心裡愈是空虛,與別人的距離就愈來愈遠,到後來只能自成一個團體,自我解嘲、自得其樂,找到屬於我們這一掛的生存方式。

    那就是《行板.莫札瑞拉起司》。

    乍看《行板.莫札瑞拉起司》,一直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並沒有我想像中歡樂。故事敘述五個自成一個團體的怪咖,在專門幫醫師查論文的公司上班,工作時並不起眼,他們生活上最大的樂趣,就是每天共乘通勤時講不完的無俚頭式對話及歌曲吟唱。閱讀時我沒有辦法很融入故事,原因有三:一、作者藤谷治說故事手法讓我有種跳tone的感覺,總搞不清楚到底是由誰的角度在說故事,或是在說誰的故事。二、或許是文化上的差異,我對於這五個人所開的玩笑或是能哈哈大笑的事並沒有辦法引起共鳴,閱讀時的距離感頗大。三、有些人的舉動實在太過怪異或不合邏輯,竟讓我有了些微的排斥感,總覺得太誇張了。

    但是,等我沉澱過後,竟然覺得這故事,不也發生在自己身邊嗎?

    就像我跟同事們在工作上不順遂時所開的玩笑,甚至還會做出像瑤瑤〈愛的抱抱〉的招牌動作,讓自己看起來很白癡卻很樂,我想,看在別人眼裡肯定也無法理解這一群人在做些什麼,而《行板.莫札瑞拉起司》裡的人物,不就是透過類似的方式,熬過任何狗屁倒灶的事情嗎?於是,我對於閱讀時所產生的距離感,竟有了合理的解釋。

    書中五個人的友誼及愛情是令人感到窩心的,有一段千石說的話特別讓我印象深刻:

    「看得見的希望不是希望。但是,只要能對看不見的東西抱著希望,我們就能忍耐,繼續等待。」

    打下這句話的同時,心裡百感交集,特別是晚上十點半又接了一通學生家長的電話,講到十一點,又被小毛訓誡、洗腦後的現在。有時在工作上真的會有無力、無奈到想放棄的時候,我和同事們在做的事,大都是一些別人看不見的事,但無論來自於家人或同事,我總會感受到有一些力量默默地支撐著我,或許,那就是還能對看不見的東西抱著希望,還能忍耐,還能繼續等待的動力。

    那就是我的──「行板.莫札瑞拉起司」。

    閱讀資訊:

  • 作者:藤谷治
  • 譯者:陳寶蓮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29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1350950
  •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關於閱讀與給予─《駱駝移動圖書館》

    image

    光看《駱駝移動圖書館》書名,就讓我覺得很好奇會是怎樣的一個圖書館。原來,駱駝移動圖書館是由西方資本家贊助的巡迴圖書館,駱駝背著書箱在非洲各村落巡迴,讓當地居民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借閱書籍。

    故事描述紐約女圖書館員費歐娜在因緣際會之下,到非洲肯亞跟著駱駝移動圖書館巡迴服務。沒想到其中一個小村米迪迪瑪竟然有個傷疤男孩不肯歸還圖書,引發了軒然大波,因為只要有人沒還書或書籍損毀,駱駝移動圖書館將不再提供該村書籍借閱。費歐娜為了讓傷疤男孩還書,與當地居民有了更多的接觸,也在文化衝擊中有了新的想法。

    一開始閱讀〈序曲〉有點不知所以然,但隨著情節推展,慢慢地瞭解到作者瑪夏.漢彌頓採用多重視角描述故事,每個章節透過不同人的角度切入,傷疤男孩、美國人、女孩、祖母、教師、教師的太太、圖書館員……,每個人敘述的內容都很短,卻很快地呈現出人物的性格及思考邏輯,彼此之間的關係也一目瞭然。村子裡有些人渴望透過閱讀增長知識,但有更多的人相信大自然、傳統會引領一切,書籍傳遞的思想會帶來災難。駱駝移動圖書館帶來了衝擊,也觸動了人與人之間隱而不宣的關係。

    故事架構很簡單,也很容閱讀,整體表現感覺很輕、很淡,但看完後卻讓我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怎麼會這樣就沒有了」、「米迪迪瑪村的人會如何呢」的想法在我腦中揮之不去,故事留白反而引發更多的思考。我想起前幾天和小毛之間的對話。

    「我有個學生不想念書,他說以後要跟他爸爸一樣賣魚,所以不用念書沒關係,如果是你會怎麼跟他說?」其實我身邊不想念書的學生還真的很多。

    小毛不加思索地說:「如果他可以賣鮪魚的話,就不見得要賣吳郭魚;如果他發現自己可以捕魚、開漁船,或是修理漁船的話,就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念書是為了讓他可以發現自己還有那些可能性。」

    突然覺得小毛在這方面比我引導得還要好,但我不死心地繼續提出問題刁難他,「如果他說,我只要賣吳郭魚就好了呢?」

    「那你跟他說,一天殺一百隻吻仔魚也沒什麼了不起。」

    ……(冏),我想,我應該也不會鼓勵他殺一百隻吻仔魚,特別是看過捕捉吻仔魚對於海洋生態的影響後。

    但是,到底「給」什麼才是最好的?

    今天看到「文茜的世界周報」剛好提到全球暖化、聖嬰現象對肯亞所造成的衝擊,氣候改變導致嚴重的乾旱,肯亞人民正面臨饑荒的危機,與《駱駝移動圖書館》故事中米迪迪瑪村的居民擔憂的久旱狀況雷同。我想,若是肚子都填不飽了,還會需要閱讀嗎?我相信閱讀會帶來改變,讀書或許會讓日後的生活變得更好,於是我們總覺得該給一些我們認為「弱勢」的人一些東西。當我想著「總該做些什麼吧」的時候,又驚覺自己與將西方文化帶入非洲部落的人一樣,是否同樣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傲慢,自以為自己為他們做的就是最好的?但是,因為他們覺得不需要就不該給予嗎?就像我的學生所說的,「決定賣吳郭魚就好」是否就意味著不需要更多的學習?

    故事並沒有給答案,然而我相信在給予的同時,尊重是必要的。

    《駱駝移動圖書館》的故事張力其實不強,不能算是很精彩的小說,但虛擬故事的背後卻存在著真實的情境,帶領讀者看見肯亞的文化及生活。若不是這本書,我沒有辦法想像有這樣一個地方,駱駝圖書館確實走動著。看著駱駝移動圖書館的記錄影片,揹著書箱的駱駝緩緩地走動著,大樹底下引頸期盼的人們,鋪滿地的書籍彷彿等候著被拿起,看著書的小朋友似懂非懂的表情透露著些許好奇,與《駱駝移動圖書館》中描述的畫面重疊的剎那,心裡有種莫名的衝擊,我想起自己小時候沒有辦法買書,站在書店看書的日子,長大後到圖書館借閱書籍享受閱讀的樂趣,到現在可以自由地買自己喜歡的書,都比藉由駱駝移動圖書館才能看書的人們幸福太多。

    我特別喜歡作者瑪夏.漢彌頓的自序──〈駱駝圖書館需要更多書〉,那是瑪夏.漢彌頓在二○○六年前往肯亞研究駱駝大隊巡迴圖書館以及採訪當地居民之後所作的觀察記錄,也包括了這本書當初的構思及寫作動機。有趣的是,瑪夏.漢彌頓當初也是透過她女兒在一本兒童雜誌的文章,才知道存在於肯亞的駱駝移動圖書館。

    透過一本書看見另一個世界,人與人之間所做的事巧妙地有了些連結,是我感受到閱讀最大的收獲,誰知道這樣的一本書,會在何時何地有著怎樣的發酵?

     

    閱讀資訊:

    • 作者:瑪夏.漢彌頓
    • 原文作者:Masha Hamilton
    • 譯者:嚴立楷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30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265191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改變的可能性-《REPLAY》

    image

    與時空轉換有關的主題常具備許多吸引我閱讀的元素,《REPLAY》雖然是1988年的作品,卻充滿了各種獨特的構思及創意,故事論及的範疇廣泛又具有深度,真的是很棒、很好看,我非常喜愛的一本書。

    不過,在寫心得前,我想先記錄閱讀《REPLAY》對自己的意義。以前就一直覺得能與跟書產生碰撞,是很有趣且很美妙的過程,以往通常是存在心中已久的疑惑在閱讀中得到解答,但這次很特別是,就在閱讀的這兩天剛好和朋友聊到自己的一些事,我不自覺地將書中的感觸在談話中表達出來,繼續閱讀《REPLAY》時又從中引發了某些思考,然後這個故事就深深地刻在我腦中,甚至還在腦中不斷地replay故事情節,第一次是怎樣、第二次是如何、第三次、第四次……,後來索性把這本書跟《16歲的最後心願》、《墓園裡的男孩》的概念結合做成了教學學習單。

    《REPLAY》主角傑夫43歲時死於心臟麻痺,醒來時卻回到了18歲,雖然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狀況百思不解,但因為記得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讓他從中獲得暴利,過著截然不同的人生。沒想到在同樣的年齡再度死亡,再次回到18歲,一切又得重來,他失去所有曾經擁有過的美好事物。每一次重新來過的人生,都累積著前幾世的記憶,他被迫帶著失去的一切的痛苦體驗無數次不同的人生,有的荒唐世故、有的溫馨美滿、有的離群索居,直到他遇到另一個重生人-潘蜜拉。兩人在震驚中相識,從意見歧異到相知相戀,試圖一起找出重生的關鍵,卻也發現了不同世之間的微妙變化,他們重生的時間逐次延後,故事就在尋找答案中展現了無比的張力,煞是好看。

    傑夫重生的年齡是18歲,潘蜜拉則是14歲,回到大學時期與國中時期能做的事及所受到的限制截然不同,加上故事中加入了許多歷史事件及流行時尚、次文化,諸多電影、戲劇、音樂、藝術、運動賽事穿插其中,不同世代閱讀這本書應當都會感受到不同的樂趣,如果我對於美國當代歷史及潮流有更多的認識,肯定會更樂在其中!此外,作者肯恩.格林伍德對於故事中人物心理狀態的掌握功力非常了得,傑夫與潘蜜拉相遇後所激盪出來的火花,對人生的假設、態度及改變讓人眼睛為之一亮,閱讀時很容易就能理解傑夫與潘蜜拉為什麼會在不同世做出不一樣的行為,那是對人生有著深沉的體驗後伴隨而來的行動,他們每重生一次,對兩人的遭遇及苦楚累積的情感厚度也隨之增加,愈發地引發共鳴,難怪這本書會被讀者公認是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我自己都翻閱了好幾遍,更遑論在我腦中replay的次數了。

    有幾幕場景處理我非常喜歡。傑夫與潘蜜拉對彼此卸下防備卻仍對未來感到茫然之際,兩人站在寂靜的山脈前,傑夫對潘蜜拉說「我們將在空中翱翔」。之後其中一世兩人曾帶著潘蜜拉的小孩乘坐滑翔機翱翔,再後來的一世潘蜜拉在展覽中呈現兩架滑翔機翱翔在無盡的太空畫作,以及潘蜜拉極力蒐集兩人在諸多不同世裡記憶的影像,之前所有的畫面在密室電視牆中啪啦啪啦地播放著,光想像那個場景就有一股莫名的暖流顫動著,我非常期待這本書可以改編成電影,想必會動人萬分。

    這樣不斷重播的人生充滿戲劇性,說真的,如果我也有這樣的人生,我會做的第一件事,應該是讓自己不靈光的腦袋努力熟記歷史重大事件,很俗氣地狠狠的投資賺錢海撈一筆。不過,因為不斷地重播,相對地就有很多關於人生的議題值得思考。為什麼挑上他們?是誰操作這一切?這樣的輪迴要重複多少遍?兩人重生的時間為什麼差異愈來愈大?改變小事件與大事件對歷史的軌跡影響程度為何?做什麼樣的改變才是最好的?傑夫與潘蜜拉找到的重生人史都華是個殺人魔,他對於重生的詮釋觀點看似瘋狂,卻也有幾分道理,所有的人彷彿被註寫的手操弄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肯恩.格林伍在2003年改寫《REPLAY》的電影劇本時,跟故事主角傑夫一樣突然心臟麻痺去世,我不禁回想著故事最後的伏筆,以及肯恩.格林伍在書中拋出的許多未解問題,可能真如許多讀者所言:「肯恩去REPLAY他的人生了!」

    或許我們沒有不斷重覆的人生,但有時候卻會發現自己一直在經驗、面對類似的狀況,老是遇到類似個性的人、總是陷入難以處理的困境、一直被某些病症所苦惱、總覺得老天為什麼要一直這樣對待我、無言地怒吼著到底這樣的輪迴還要重複多少遍?但是,如果我一直遇到同樣的困難,或許,那就是我這輩子必須學習去面對的課題,只有我學會如何去面對了,問題就不再是問題,就算再度replay,我也可以坦然面對。我想著現階段自己必須要去克服的replay狀況,想著自己還有多少可能性可以做些改變。

    「他可能會失去一些東西,但他已經學會在接受的同時懷抱希望,期待結果得大於失。人生唯一可以肯定的失敗和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從不敢冒險。」

    在《REPLAY》中,看見replay中改變的可能性。

    閱讀資訊:

  • 作者:肯恩.格林伍德
  • 原文作者:Ken Grimwood
  • 譯者:陳雅馨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01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369377
  •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我走了,但我活過-《16歲的最後心願》

    image

    閱讀之前:  【教學活動】當他離開時…

    在我死之前,我最想完成的十件事是什麼?

    這是一個蠻常見到的主題,還記得之前看完《然後呢…》,既飽滿又空虛的心情在心裡盈滿著,當時我也寫下知道自己死期將至後,我會做的事情。《16歲的最後心願》,就是描述一個得到癌症的16歲小女生泰莎在死前所做的事。泰莎的生命還來不及綻放絢爛光彩,就已經準備凋零,她在牆壁上寫下想做的事,包括體驗「性」、答應別人的任何要求、嗑藥、犯罪、開車、成名……,乍看泰莎死前的心願,老實說,我覺得並不妥當,特別是用道德的標準來衡量的話,更不用說泰莎為了完成心願是如何地讓父母親傷透腦筋。泰莎的好朋友柔伊本身就像是個行為不檢的女孩子,不僅隨意地展示自己誘人的身軀和男孩子發生關係,還幫著泰莎進行不合法的心願,對待泰莎的態度若即若離,讓人搞不清楚到底是同情還是輕蔑。我想著,這樣的書給大人看都有待商榷了,怎麼會適合給青少年看呢?

    但是看到後來,很奇妙的是,隨著泰莎實現愈多的心願,愈發地瞭解她在自己來不及擁有更多的有限生命裡,有多少的失落與悲愴,因為來日不多,每一天都有可能是最後一天,於是,她想更真實地活著,完成更多其他人終其一生可以慢慢完成的事,證明自己曾經來世上走一遭。泰莎的心願雖然強烈又大膽,卻又非常地單純具體。泰莎在嘗試了一些違法行為,以及對自己有更多的傷害之後,心願的達成並沒有辦法讓她的心靈得到滿足,反而有更多的空虛及對自我的批判侵蝕著。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我什麼事都沒有完成就死了,我真的活過嗎?我要怎樣才能證明我真實地存在過?我要感受各種最單純的感覺,我要談一場最純粹的戀愛,我要我的家人美好地生活在一起,我要體會一下抱著好友初生嬰兒的喜悅……,就是這麼簡單的夢想而已。

    我的腦中漸漸地浮現泰莎無聲的吶喊,原本對泰莎實踐心願的疑惑漸淡,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心疼與無奈。「請好好地、用力地活著吧!」我不自覺地為泰莎加油,再多一天都好,再多一天體會當個平凡人的感覺,再多實現一個心願,再多一點點就好。

    我倏然發現,閱讀之初對於泰莎及柔伊的印象,有太多大人世界對青少年應該有的「正常表現」的期待,當我們帶著「正常及應該」的眼鏡看待他們的行為時,我們會覺得他們判逆、難以理解,若有機會瞭解他們最原始的動機,很多行為也變得更單純了。試著理解並貼近他們的心,遠比先貼上一張標籤來得更為重要。

    但是,因為即將離開世間,是否就代表著可以為所欲為,做盡任何想做的事?我並不認為是如此。如果再仔細一點看泰莎的心願,可以發現她的順序及渴望,是隱藏著玄機的。因為後面的願望需要其他人付出對彼此的愛,其實更難以實現,既然如此,先做些自己就可以完成,不用有太多感受的心願,不是更容易嗎?換言之,當難以真實碰觸的愛就在身邊,泰莎的心願,想必也會有不同的排法。

    如果一個16歲的女孩這麼渴望活著,還活著的我們,在還有時間的時候,可以踏實地完成什麼事?如果可以真實地愛著身邊的人,我會寫下的心願清單,又會是什麼?

    結局的處理非常地微妙,是一種很特別的寫法,雖然可以預期,悵然若失的哀傷中又帶點淡淡的感動,泰莎是否完成全部的心願,對我來說已經不再那麼重要,因為她已經用自己最後的時間,證明自己真正地活過。

     

    閱讀資訊:

  • 作者:珍妮.唐涵
  • 原文作者:Jenny Downham
  • 譯者:林師祺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01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325758
  • 【教學活動】當他離開時…

    image

    最近在上課進行生涯角色的活動,讓學生寫下自己現階段最常扮演的六個角色,並寫出最喜歡的角色排行榜及想放棄排行榜,往往很容易就會看到學生將朋友排在第一位,將兒女的角色列在想放棄排行榜中。這樣的排行在青少年時期並不令人意外,但是我想著,有沒有可能有機會讓學生們換個角度,重新思考他和周圍的人的關係?於是,我想起之前參加研習曾經做過的活動,我請學生在學習單背面寫下十個最重要的人的名字,十個人必須包含自己,寫完後若沒有包括住在一起的家人,就必須將他們的名字再加進去。

    下一節上課時,我請他們回想和這些人相處的過程,最快樂及最難忘的回憶,給他們一點時間和名單上的人聯結。

    「現在,你們要做一件事,等一下你必須劃掉一些人的名字,當你劃掉他的名字的同時,就代表你再也沒有辦法看到他,再也沒有辦法跟他講話,或是從他身上得到任何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協助,你所擁有的,只剩下和他的回憶……。」

    我話還沒講完,立刻就被學生怨聲載道,「老師,你怎麼可以這麼殘忍?」、「老師,你要我們做殺人排行榜!」、「如果他們真的出事怎麼辦?」、「老師,我討厭你」。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伊斯蘭古詩歌吟唱著的美好禮物-《第十樣禮物》

    image

    剛開始閱讀《第十樣禮物》,就被故事人物設定及敘述手法深深吸引。前兩天工作太累,連著兩天原本打算小瞇片刻即繼續閱讀,沒想到睡著後我竟然夢到跟《第十樣禮物》類似的情節,醒來後有種不如乾脆一股作氣看完的想法,免得心中老是掛念著後續發展。趁著假期看完這本書,從頭到尾被揪住的心情總算鬆了下來,真是好看啊!

    人類的故事說穿了也不過兩三個,但卻不斷重演,彷彿個個都是新鮮的;好比雲雀只需五個音符,一唱就是好幾千年。

    故事以這段話揭開序幕,也是整個故事的基本假設及最佳註解。刺繡設計師茱莉亞與好友安娜的老公邁可交往七年,在偷情的歡愉與背叛的自責中飽受煎熬。一開始就很俐落地就切入兩人在餐廳碰面,邁可向茱莉亞提出分手,並以一本古董小書-《針線圖樣》作為分手禮物。這本小書不僅記錄了十七世紀的刺繡圖樣,也是當時一名少女凱薩琳的日記,描述著一段被遺忘的殘酷歷史,茱莉亞對此著迷不已。因著表姐艾莉笙的丈夫自殺身亡,促使茱莉亞重返家鄉康瓦耳,卻發現凱薩琳的故事與自己有著強烈的連結。

    將原版古董小書誤送給茱莉亞的邁可,欲將古董小書追回而對茱莉亞緊追不捨,也讓茱莉亞決定追尋書中線索,造訪凱薩琳被海盜抓走後的棲身地-摩洛哥。隨著茱莉亞的腳步出發,我也愈發地期待凱薩琳的故事發展,以及小書是如何輾轉地又從摩洛哥回到康瓦耳。相隔四百年的兩名女子,透過一本小書將她們緊緊連繫著,彷彿凱薩琳與身邊人物的關係,巧妙地在茱莉亞身上再次上演。故事中的人物塑造都很有個性,茱莉亞與好友安娜、表姐艾莉笙,以及凱薩琳與好友梅蒂的友情相互輝映著;茱莉亞與邁可、艾德瑞斯,以及凱薩琳與羅伯、奎森之間的愛情,交織出綿密又動人的關係,形成強烈的對照,讓故事發展更顯魅力。兩位女主角的性格並非完美無缺,但與生俱來的刺繡才華讓她們綻放出光芒,刺繡作品隱含的喻意也為小說生色不少。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透過茱莉亞閱讀小書的方式,將茱莉亞與凱薩琳的故事交替呈現,雖然凱薩琳的日記本不是以第一人稱敘述,卻更完整地表現了當時凱薩琳的處境。故事交疊的同時,不自覺地就將兩個故事中相似的部分串連在一起,有種前世今生輪迴的味道。我特別喜歡故事最後的處理,若不是茱莉亞親自走一趟摩洛哥,同樣感受到凱薩琳當時所受到的宗教、文化衝擊,又怎能對凱薩琳的心境有如此深刻的體會?茱莉亞細膩的言語,釋放了彷彿已經在家鄉康瓦耳小屋閣樓中存在了四百年幽魂的苦楚,灰飛煙滅的瞬間,心中感到一絲暖意,我覺得這是很棒、很美的結局,為兩段故事做了最好的交待。

    附錄專訪記載著作者珍.約翰生的創作背景也很有意思。珍.約翰生的故鄉就是在英國康瓦耳,因母親口述的家族傳說而前往摩洛哥,遇到自己的另一半。珍.約翰生以自己的先祖遭遇作為基礎,並依據歷史文獻創作了這本小說。之前也曾經閱讀過因追溯家族歷史而創作的小說,都非常地動人。故事中不僅古董小書迷人,凱薩琳的表哥羅伯被收藏在家族聖經中的書信,安娜將祖先留傳的刺繡作品捐給博物館,要求與家族史一併展出,艾德瑞斯的外婆代代珍藏祖傳的織錦緞子……,都不難發現珍.約翰生所透露出對先祖的尊敬。因著國家的歷史、家族的歷史成就了後代的我們,我不禁聯想到之前曾經有朋友對我說過的話,那天也應該好好地追溯自己的家族歷史,或許也可以解答自己的疑惑。

    透過珍.約翰生細膩的筆觸,英國康瓦耳與摩洛哥的景觀很容易就能在腦中浮現。特別是摩洛哥神祕的伊斯蘭世界,市場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女人穿著長袍及包頭巾的打扮、婚前性行為的禁忌、不同地域的女工刺繡時對圖案認知的差異,以及食物烹調、香料運用、抓取食物的方式……等,都與我們所習慣的文化表現截然不同,卻顯得饒富趣味。很少有機會閱讀關於伊斯蘭世界的風土民情,生活在摩洛哥的珍.約翰生,藉由此作品帶領讀者一探其中的瑰麗與奧秘。

    此外,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對異教徒的看法有頗多的爭議,不同文化及宗教信仰對故事中的人物影響頗深。我很認同其中的一段話:

    「一個文化的英雄往往是另一個文化的惡棍,端看你是站在那一邊。歷史是可以塑造的,通常是勝利者寫歷史。」

    與我之前閱讀《時間的齒輪》所引發的感觸很像,「或許,我們所看見的歷史,是勝利者的偏見。」有時候我們認為某個人或某件事很可惡,說到底不過是我們所接受的訓練教導我們該如此思考,另一邊與我們對立的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對另一種文化或信仰的包容不容易,對待彼此需要更多的尊重。凱薩琳、茱莉亞、甚至是珍.約翰生,她們在異鄉所做的選擇,正如同凱薩琳未完成的「分別善惡樹」刺繡,亞當、夏娃與蛇,都是場景的一部分,在渾沌不明的氛圍中,分別善惡樹昂然而立。

    摩洛哥導遊艾德瑞斯有一段對茱莉亞認為家族故事受到詛咒的詮釋非常棒,那是伊斯蘭教古蘭經對亞當、夏娃傳說的另一個說法。

    「他們共同負擔起這個罪過,……他們的子女不會延續父母失敗汙點,沒有人為了拯救我們的靈魂而亡。過去的就過去了,事情發生,我們受苦,然後我們繼續往前,走到光明坦途上。」

    閱讀時彷彿感受到所有糾結的靈魂,在另一個國度的文化及信仰中得到了救贖。於是,人類的故事說穿了也不過兩三個,在不斷重演的過程中,彷彿個個都是新鮮的,卻在雲雀吟唱了好幾千年的五個音符中,輕輕地放下。

    伊斯蘭古詩歌中,神將美好分十樣:

    指甲花、肥皂與絲綢共三樣;
    加上犁、牲口和蜂巢
    就有了六樣。
    朝陽升上山頭,
    好禮第七樣;
    細薄如基督徒刀刃的彎月,
    這是第八樣。
    加上馬匹與書本,
    美好禮物共十樣。

    《第十樣禮物》,以一本承載著生命血淚史的古董小書,串起兩段相隔四百年的故事,隱含其中的歷史及家族秘辛,讀來雖然令人惆悵,卻又散發著靜默的力量,彷彿靜靜地吟唱著伊斯蘭古詩歌,是最美好的第十樣禮物。

    閱讀資訊:

  • 作者:珍.約翰生
  • 譯者:張琰
  • 出版社:貓頭鷹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04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651847
  • 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讀小說就該哇哈哈大笑啊-《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

    4a8bee3af219b

    如果光看《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的書名,其實並不會引起我想拿起來閱讀的動機,覺得這應該是本適合少男少女的讀物。但是,號稱「最不正經的天才」作家森見登美彥與《鹿男》作者萬城目學並稱「京大雙璧」,再加上故事地點又在我最想去的日本京都,這可讓我對這本書有了很大的興趣。

    書還沒看完,我就已經大力推薦給Nai-Ching。對我來說,這本書的結局已經不是那麼重要,因為閱讀過程實在非常熱血青春,歡樂到不行,森見登美彥說故事的功力及人物的塑造都非常了得,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用字遣詞及妙不可言的譬喻,都讓我打從心底佩服萬分。我不禁聯想到前幾天Olivia轉寄的「曠世巨作高一的週記」,看著高一生的週記以及老師的評語,我真心覺得該推薦這本書給學生們閱讀,增進一下他們的寫作能力,或者是特別愛搞怪愛KUSO的人,想必都可以從這本書中看見許多驚奇有趣的創意發想。

    簡單來說,這是純情男學長追求呆呆女學妹的故事,若不是故事人物太過有趣,學長的舉動還真像個執著的跟蹤狂。不善表達愛慕之情、自喻為「黑髮學妹的背影世界權威」、將不敢採取行動的時刻視為「填平護城河的光榮日子」的學長,總是尾隨著個性單純率真、能豪飲美味好酒「偽電氣白蘭」、學園祭時在背上揹著緋鯉布偶的學妹,透過 ♂(男)、♀(女)兩個不同的視角,交替述說兩人所遇到的人事物。我蠻喜歡這樣的寫作手法,同一件事情透過不同人物的詮釋,隨著角度的變換而更完整地勾勒出整個故事的輪廓,因著前一個人描述情節所產生的既視感,也讓我更容易融入劇情。故事中常出現「真是奇遇啊」、「只是碰巧路過而已」的對白,不僅突顯出人物的個性,也在文字堆疊中增添不少浪漫的感覺。戀愛中的人,不就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在曖昧不明的氛圍中繼續前進嗎?看著帶點傻勁的學長默默地為少根筋的學妹認真賣力又不敢說出口的模樣,總不免令人會心一笑。

    故事共分成四個章節,我特別喜歡第二、第三章,分別描繪學長在舊書市集和學園祭追逐學妹的過程。看著學妹在舊書市集找尋小時候最喜愛的一本圖畫書,我不禁聯想到,如果有機會在舊書市集可以找到一本我最想找到的書,那絕對是我高三時的生物課本。那時上生物課是我求學生涯最快樂的時候,幾個同學問著老師各式各樣的問題,課本裡密密麻麻地記載著我們的好奇心以及老師腦袋裡幾十年的智慧,對我來說那已經不單純只是課本。高三畢業後一位決定重考的同學向我借了這本課本,過了好久都沒有還,直到我忍不住向他問起這件事,他才跟我說課本不見了,他可以賠我一本新課本。我還記得當時心中的打擊,因為我知道那是一本用錢都買不到的書。「我怎麼會把書弄丟了呢」的遺憾同樣在我心底湧現。看完這本書讓我興起想去逛舊書攤的念頭,如果真能在舊書攤跟自己的書不期而遇,肯定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學園祭的情節也非常地有趣,我在學生時代參與的社團活動非常貧乏,每天除了打球還是打球,校園裡也不覺得有如此熱鬧、充滿青春活力的活動,特別是學園祭裡沒有固定上演舞台的行動劇「乖僻王」,簡直是太妙了。如果學校裡有這麼好玩的事,我一定會很喜歡上學。不過,小說動人之處,不也在於滿足了現實生活中未能達成的小小欲望嗎!森見登美彥在學園祭中運用了很多的大小道具,如大象屁股、不倒翁、緋鯉、韋馱天暖桌、蘋果雨、四角內褲……,都讓整個故事變得非常地生動活潑,也串起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光想像劇中人物運用各種道具的畫面,以及無俚頭式的對話或內心獨白,就常忍不住會噗吱地笑出來哩!

    這是本蠻容易跟讀者打成一片的書,學長不時地會和讀者對話,諸如「讀者諸賢,大家好」、「用不著讀者諸賢指摘,我承認我是個愚不可及的蠢蛋」之類的話在故事中串場,是很妙的說故事方式。說真的,這本書不適合也沒辦法描述太多細節,箇中奧妙要自己看了才能體會。最近一直想看些輕鬆有趣的書,看完《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真是大滿足啊!

    讀者諸賢:春宵苦短,把酒當歌,讀小說就該哇哈哈大笑啊!

     

    閱讀資訊:

  • 作者:森見登美彥
  • 原文作者:Morimi Tomihiko
  • 譯者:劉姿君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04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1735498
  •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我對數學恐古粒-《數學沒什麼好怕的》

    e4e4b3ee

    本書專治「數學恐懼症」,服下一帖讓你藥到病除。

    當初是沖著這句話,讓我顧不得自己以往慘痛的經驗,義無反顧的申請了《數學沒什麼好怕的》試讀。但是,一拿到書隨意翻了翻,我就後悔了,因為這本書,對我來講看起來就像是外星人寫的書,書裡密密麻麻的數字及習題,就算是隱藏了大樂透密碼,我也無法參透,腦袋像是灌了水泥一樣「恐古粒」,伴隨著身邊的小毛一付看好戲的狂笑聲,更加深了我對數學的恐懼。

    抗拒了好久,實在沒有勇氣好好地閱讀這本書。後來,小毛拿去翻了翻,「喂,這本好像還蠻有趣的耶!」

    「真的嗎?」我總覺得他是為了扭轉之前恥笑我的形象而故意這麼說。

    「嗯,敘述的方式還蠻有趣的,他描述的方式,會改變習慣的思考運算的方式。」

    「喔?」

    就這樣,我帶著疑惑,終於開始看《數學沒什麼好怕的》。

    故事一開始真的還蠻有趣的。

    學校裡的數學老師巴頓、最聰明的女生柏娜黛特、與數學絕緣的男生查理,看著巴頓老師上課時柏娜黛特得意的樣子,以及腦袋搾不出任何數學解答的查理,我不自覺地就投射了部分學習數學的經驗,感到心有戚戚焉。看到查理愈苦惱,我就覺得愈高興,難不成,看到別人的恐懼,反而有一種療癒的效果嗎?

    不過,這幾個人只有短暫地在書中穿插著,似乎有一個真正的老師,透過書本逐步地採用理解算數原理及歷史典故的方式,深入淺出地教導著加、減、乘、除、進位、小數、分數、比例、代數、幾何,這是我覺得這本書很成功的地方,跟我們以前死背公式,以最快的捷徑找出答案的方法有很大的差異。我想,大部分的數學老師很難會花這麼多心思跟學生解釋數學運算的來龍去脈,學生因為不懂,所以只好硬背解法,偏偏數學若無法理解其中原理及邏輯,換個方式問就答不出來,結果愈死背愈糟糕,挫折感不斷地累積,到最後就放棄了。

    但是,我在閱讀過程中仍不免遇到障礙,因為描述的方式有太多的「我」和「你」,感覺上我就是被教導著的「你」,偏偏我不見得跟得上故事中被教導著的「你」的想法,以致於心理上產生了距離感,反而不斷地回想起當初學習數學時的困頓。我想,如果這本書不是以第一人稱及第二人稱為主軸,而是用說故事的手法,單純地描述數學老師巴頓、柏娜黛特及查理上課過程中,查理遇到的困難、巴頓老師或柏娜黛特如何採用歷史的角度或獨樹一幟的思考方式解答數學題目,慢慢地讓查理也克服對數學的恐懼,或許我也會不自覺地克服對數學的恐懼。(謎之音:其實是看得很心虛,要為自己腦袋恐古粒找藉口啦!)

    這是一本蠻特別的書,改變了一些我對數學的刻板印象。其實若能靜下心來,花點時間瞭解箇中奧妙,改變自己的思考邏輯,數學也可以變得很有意思。

     

    閱讀資訊:

  • 作者:波特
  • 原文作者:Lawrence Potter
  • 譯者:楊舒琄
  • 編者:Lawrence Potter
  • 出版社:貓頭鷹
  •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18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651830
  • 2009年8月30日 星期日

    學習與冒險並存-《墓園裡的男孩》

    image

    墓園通常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陰森、肅穆,小時候鬼怪的故事聽太多,路過夜總會時總覺得不要亂看、亂說話,以免一不小心就招惹到麻煩。但《墓園裡的男孩》很特別的是,雖然是墓園的故事,讀來卻讓人有溫暖的感覺,充滿想像力的情節帶點童書色彩,我還蠻喜歡這本看完之後挺舒服的書。

    故事是從一個滅門血案開始的。一名叫作「傑克」的殺手刺死了一對夫妻和他們的女兒,唯一的漏網之魚是還在蹣跚學步的寶寶。沒想到寶寶竟然自己爬出搖籃,往附近的墓園爬去,寶寶在死去的母親鬼魂請求下,被長眠在墓園裡的鬼魂歐文斯夫婦收養,並由存在於亡者和生者世界之間的賽拉擔任守護人,被命名為「奴巴弟‧歐文斯」(Nobody),小名「巴弟」。

    這座墓園不是托兒所,但卻成了巴弟的家,保護著巴弟。巴弟被一群鬼魂撫養長大,他從鬼魂身上瞭解到許多寶貴的歷史知識,也學習保護自己的技術,如各種求救語言、消失術、恐懼術、夢遊術、鬧鬼術……等,並透過鬼魂老師的教導及抄寫墓碑練習識字。巴弟在墓園裡來去自如,也在墓園裡探險,五歲時認識了一位「活人」小女孩史嘉蕾。無論是巴弟和史嘉蕾在陰暗的墓穴遇到「殺手」,或是上帝的獵犬、邪惡的「食屍鬼」、小女巫鬼魂麗沙……,都讓看似沉寂的墓園顯現出生命力,熱鬧得很。

    我特別喜歡巴弟去活人學校念書的過程,看他如何對付欺負弱小孩童的小惡霸就覺得很過癮,巴弟的處理非常地有智慧,如果現實世界也能如此該多棒!但同時,巴弟也因與墓園之外的世界接觸而讓自己陷入了空前的危機,那個殺了巴弟家人的「傑克」,仍繼續尋找著巴弟的下落,非得將巴弟殺了不可。「傑克」要殺害巴弟一家人的動機很有想像力,最後「傑克」也與「殺手」密不可分,加上最近剛看完《開膛手傑克的百年孤寂》,我不禁想著,作者尼爾‧蓋曼對「傑克」這個名字真是開了個小玩笑,「傑克」果真是殺手的代名詞。

    看著墓園裡的鬼魂們守護著巴弟,就讓我愈發地喜歡這座墓園。墓園裡不僅鬼魂們很有人情味,他們的墓碑也挺有意思的,每個墓誌銘都有特殊的意含,有時不免令人會心一笑。如老處女的墓碑刻著「此人生之日未曾傷害過一名男子,謁碑者亦能如是否?」,曾雲遊四海的鬼魂墓碑則是「旅人啊,卸下行囊」,巴弟為被誣陷殺害屍骨隨意丟棄的小女巫鬼魂麗沙所刻的墓碑則是「E.H. 永不遺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傑克」在墓園裡拓印的老處女墓碑顯示著「形骸皆已失,唯有記憶留」,究竟會不被遺忘的是什麼呢?作者尼爾‧蓋曼在墓碑設立上呈現了不言可喻的巧思及創意。我聯想到以前曾經看過為自己寫墓誌銘的活動,若要為自己寫個墓誌銘的話,不曉得會是那句話哩!

    我也很喜歡賽拉對巴弟講的一段話:

    「你還活著,巴弟,這代表你還有無窮的潛力。你什麼都辦得到、什麼都可以創造、什麼夢都可以做。如果你想改變世界,世界就會改變。那就是潛力。一旦你死了,潛力也就消失,結束了。等到你創造的任務告終,夢想完成了,在青史留名,你就可以埋在這裡,甚至化為鬼魂,但那時你那份潛力也用盡了。」

    《墓園裡的男孩》讓我看到墓園在保護著巴弟不受傷害之餘,卻終究必須讓巴弟放手一搏。巴弟與傑克的對決是很有意思的處理,巴弟之前的學習及冒險經歷為他提供了方向,如果巴弟沒有走出去,又怎會有勇氣、智慧及力量?故事結局雖然有點感傷,但卻是墓園鬼魂們所給予巴弟最大的善意。

    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避免孩子受傷害、盡最大的努力保護他,為他提供一條我們認為最好的道路才是最好的,但過多保護的同時,是否也讓即將展翅的雙翼變得不夠堅強,甚至永遠飛不起來?有些時候,冒險也是一種學習,冒險與學習將激發更多的潛力。

    故事很簡單,尼爾‧蓋曼在故事情節的設計上一氣呵成,閱讀時彷彿也跟著巴弟一同冒險與學習面對困難。故事主軸圍繞著巴弟發展,有一些伏筆並未交待仔細,騎灰馬的女士是誰?露佩思古小姐的奮戰過程為何?賽拉為何能存在於亡者和生者世界之間?既非生也非死究竟是什麼?巴弟還能擁有「墓園通行證」嗎?我蠻期待這本書能有續集,看看巴弟又會經歷那些冒險故事,「面對人生苦與樂,不留遺憾是真理」,肯定會很有趣。

     

    閱讀資訊:

  • 作者:尼爾.蓋曼
  • 原文作者:Neil Gaiman
  • 譯者:馮瓊儀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07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325741
  • 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

    八八水災收容所安心服務

    每天看著八八水災的新聞報導,覺得在自己身邊發生這麼大的災難,但是除了難過及生氣之外,好像也使不上力。在災民進行醫療、逐漸撤離及安置之後,相關單位開始募集諮商心理人員投入復健救災工作,目前高雄師範大學及高雄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簡稱心衛中心)均在招募志願從事心理輔導工作之專業人力,協助災區心理輔導工作。幾番考量下,覺得自己現在的狀況應該還有餘力可以做點事,於是就去報名參與災區志願服務。

    前幾天和一群夥伴參加心衛中心辦理的八八水災安心小組活動,為災民進行安心服務。要進到安置在教會的收容所前,心裡頗忐忑不安,其實我很怕自己忍不住會聽著、聽著就掉下眼淚,哭得比災民還慘,又擔心自己受的危機減壓專業訓練不夠,沒有辦法有適切的幫助。還好心衛中心先舉辦行前會議,一方面讓我們熟悉流程,另一方面也分組討論做一些準備。我們進行的安心服務二人一組,採小團體方式進行,運用臨床心理師公會常務理事黃龍杰心理師的工作模式。黃龍杰心理師曾經在921震災中協助不少受創者,並累積相當多的災難危機處理經驗,他整理創傷經驗心靈重建的書籍-《搶救心理創傷》,提供具體可行的方案,非常地實用。

    我們安心服務的主要宣導內容分成兩個部分:

    (一)協助災民瞭解壓力事件下可能產生的正常反應,包括經驗重現、逃避或麻木、神經過敏、靈異經驗……等。

    (二)教導「安心四寶:信、運、同、轉」,意即信仰、運動、同伴、轉移,同時辨識周遭高危險群通報,以進行後續之輔導。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愛心鞋盒-援助災區兒童文具認養計畫

    nike1

    八八水災發生至今已一段時間,大水、土石流造成災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即將開學之際,災區學生也面臨到困境。除了安置問題及後續心理創傷輔導之外,很多學生就學所需經費及物品亦需要援助。

    之前在高雄市國教輔導團藝域部落看到「援助災區兒童文具認養計畫」的訊息,我覺得很不錯,透過以「校對校」的方式,讓非災區的學校認養一所受災學校,以禮物鞋盒的概念 募集愛心鞋盒送到災區學校,雖然只是一點點的心力,但希望能讓學生透過具體行動協助災區學生安心上課,並表達關懷及祝福。

    我們學校和發起人國語日報活動負責人聯繫後已經認養一所學校,並將辦理生命教育相關活動,希望可以具體地對災區學生有實際的幫助,又能讓自己學校的學生透過簡單可行的活動落實生命教育,讓愛心傳出去。

    目前仍有很多災區學校學生沒有文具,我已經將此訊息mail給我認識的一些老師。若大家有認識教育界的夥伴,希望也能告訴他們這個訊息,一起略盡微薄之力。謝謝!

    請連結到高雄市國教輔導團藝域部落,下載聯繫之電子檔。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腸子掛肩頭的虐殺案-《開膛手傑克的百年孤寂》

    jack

    小王子的編輯夢部落格中得知,皇冠出版社正如火如荼地於今年九月舉辦「密室裡的大師——島田莊司的推理世界」特展及「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上網查了一下島田莊司的資料,看起來已經是歐吉桑的島田莊司出道三十年,在不同國家出版的作品超過三百五十本,他的家鄉福山文學館也已經舉辦過兩次「島田莊司展」。看著島田莊司的簡介,讓我對『本格推理小說』有了初步的概念,也對這位可以在台灣辦如此大型展覽的作家很有興趣。

    這次剛好有機會接觸島田莊司的作品-《開膛手傑克的百年孤寂》,閱讀之前心裡其實很掙扎,「一九八八,西柏林發生了謎樣的連續殺人案。五名特種行業婦女被割斷頸動脈,腹部遭撕裂,內臟流了滿地,死狀悽慘……」,光看書籍簡介就覺得很嚇人,想像那個畫面更讓我覺得想吐,我還一度擔心看完後會吃不下飯,或是以後不敢吃大腸、小腸及內臟類的食物,奇怪的是,明明心驚膽顫地,還是抗拒不了想認識這位作家的好奇心。

    故事一開始就列出兩個連續被殺慘案被害者一覽表,但因為對曾經真實發生在倫敦的「開膛手傑克」事件不甚瞭解,所以並未深刻感受到和百年前發生在倫敦五位妓女慘遭「開膛手傑克」殺害的案件非常相似。島田莊司將兩個案件穿插敘述,巧妙地呈現兩案件雷同之處,包括「開膛手傑克」的信件、牆壁塗鴉、被害人背景……等,百年前的懸案以如出一轍的手法再現,雖然仿造的痕跡過於明顯,卻讓我對於當年的慘案有進一步的瞭解,而島田莊司企圖為這百年未解的謎團尋找解答的方式,亦必須透過如同鏡像案件般的相似性方能詮釋,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刻意的安排確實有其必要性。

    很奇妙的是,雖然大量地看到虐殺妓女的手法,卻不會讓我感到毛骨悚然,反而對存在於其中的謎團感到很有意思。我想,「開膛手傑克」之所以吸引那麼多的推理謎不是沒有原因的,案件殘忍至極卻懸疑性十足、眾說紛紜。書籍與真實案件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作者該給讀者一個交待──到底誰是兇手?我覺得這本書最難處理的地方,也是在於謎底該如何揭曉,以及真相為何?

    島田莊司發揮了驚人的想像力,以其獨特的見解找出兇手,歷經百年孤寂的背後,殺人兇手的動機極為單純。說真的,我蠻佩服這樣的推理,覺得蠻有道理的,但矛盾的是,又有種殺人動機怎麼會單純到這麼不可思議的失落感,同時也更有興趣想知道其他人是如何研究這個案件,以及到底誰是真正的兇手。

    我很欣賞島田莊司的大膽假設,日本作家能如此細膩地描述發生在倫敦的案件,重新將地點設定在西柏林,肯定下了不少功夫。若真要找出美中不足的地方,我覺得島田莊司在一九八八年西柏林案件關係人所發生的事件時間順序做了一些調整,也加入企圖魚目混珠的線索,其實略顯多餘。此外,解開謎底的大叔光憑兩個案件的相似性及媒體報導就能做出如此推理,我只能說真是太神了,不過,很多赫赫有名的偵探不也都很神!

    《開膛手傑克的百年孤寂》是本超乎我想像的推理小說,以嶄新的角度詮釋歷史懸案,很有意思,閱讀過程也很流暢,不自覺地就想一路看下去,看完後有種看見被剖開的腸子清洗得很乾淨的鬆緩感覺……。啊,這樣形容好像不太對勁,總之,我很慶幸我還吃得下大腸、小腸就是。

    百年前倫敦「開膛手傑克」案件已經無解了,那麼,就接受這樣一個歷經百年孤寂的解答吧!

    閱讀資訊:

  • 作者:島田莊司
  • 譯者:郭清華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31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325710
  •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815台南行:總筒+不漲之真面目

    8月15日,其實是個又驚又喜的日子。

    話說當天早上,因為mindy的先生無法即時趕來高雄,mindy臨時決定兩位可愛的小女兒就不讓我們帶去台南找總筒不漲了。到了台南後我們先到官邸接遞衣夫人,由遞衣夫人帶我們去和總筒、不漲會合。非常開心的是,終於看到不漲和仔、妞。不漲真是辣媽一枚,身材比我們沒生過小孩的還玲瓏有緻,爽朗中帶著自信的笑容,不漲的真面目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完全不是她自稱的歐巴桑。

    但沒想到相見歡之後,這趟台南行,卻讓我目睹了一連串怪異事件。

    我們參與的第一個行程,是安平樹屋、德記洋行。聽著導覽介紹樹屋,覺得植物的韌性真令人驚嘆,就是有辦法順勢而為,拐了個彎又繼續延伸枝幹,展現旺盛的生命力。

    IMG_9906
    IMG_9937 IMG_9941
    IMG_9935
    IMG_9959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找死很正常-《找死專賣店》

    image

    前幾天整理家裡,發現家中有一把忘了是何時沒收的彈簧刀,因操作不熟悉差點彈出來插入自己的手掌,看著其他幾把鋒利的小刀,仔細想想,因為工作的關係,常有機會接觸人內心深處的灰暗面,我身邊想死的人還真不少。情緒失控要從五樓跳下的身影、皮帶勒住脖子所留下的勒痕及臉部黑暈、拿小刀割腕後密密麻麻的刀疤、對未來不再有一絲期待的絕望神情……,幾次因緊急狀況一同坐上救護車、出入醫院急診室,當身邊有人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當下,總讓我感到生命何其脆弱,往往僅是一念之間,就有截然不同的結局。

    閱讀《找死專賣店》之前,碰巧附近有人跳樓往生,看著事故現場留下的黃色帶子,心中有著極其複雜的感受,我想,選擇離開或留下,都需要極大的勇氣,沒有人可以輕易地對別人所做的選擇做任何的評論,但我想思考的是,當我面臨難關的時候,我要的選擇是什麼?

    「雖是自殺小店,故事卻充滿生機。」

    死亡對我來說一直是個嚴肅的話題,我很難用輕鬆的角度看待。事故發生幾天後,看到《找死專賣店》的書籍介紹,這句話引起我極大的興趣。如果有機會讓一些思考負面的人,看見除了自殺之外,還有值得生存下去的理由,如何置之死地而後生,我很需要一些黑色幽默的刺激,也讓我很期待這本書。

    當「找死」變成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事情會變得怎麼樣呢?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找死專賣店」由屠氏夫婦經營,以幫助顧客達成「死」命為最高服務宗旨,販賣各式各樣最適合顧客的死法及商品。他們最引以為傲的,是患有嚴重厭食症的大兒子文森,渾身散發死神隨時會找上門的氣息,他設計出許多非常完美、極具創意的死法,說真的,還真讓我眼睛為之一亮。二女兒瑪蓮總覺得自己醜到極點、一無是處,每天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最令屠氏夫婦頭痛的,是每天笑容滿面、正向樂觀的小兒子亞倫,因為亞倫的種種作為,讓「找死專賣店」的招牌就要不保,究竟「找死專賣店」的命運會如何?

    明明講的是很嚴肅的話題,但因為故事中的人物非常認真地找死,他們的思考邏輯與我們習以為常的想法截然不同,營造出來的反差呈現出一種微妙的氛圍,再加上作者尚‧德雷黑色幽默的筆觸,看他們如何認真地找死就變得很有趣,閱讀過程也感到很愉快。但詭譎的是,這樣的想法讓我頗感訝異,在一片愁雲慘霧中,所有的人都悲慘度日,小兒子亞倫沒來由地過度樂觀及積極正向的行為,在故事中反而變成是最不正常的人。

    尚‧德雷安排小兒子亞倫的角色,無論故事如何發展,都跟其他人採取了最不一樣的作為。故事結局乍看之下頗不合情理,但是相較於平順、想當然爾的結尾,除了創作構思上造成另一個反差效果之外,這樣的安排其實就像投了一顆震撼彈,反而更能引發思考──為什麼他要這樣做?

    亞倫的「不正常」,是相對於大多數人的集體的行為模式,因為跟大家不一樣,所以他「不正常」。但是,當所有人都「不正常」了,他還算是「不正常」嗎?他最後的決定,不正是他的家人一開始所堅信的「正常」?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我們難以理解的人,我們覺得他們怪怪的,和我們不一樣,但是否就代表他們「不正常」,而應該接受沒來由的批判呢?正常的標準,該由誰來訂?或許,是我們自以為自己正常,但在一些人眼中,我們才是最不正常的。

    尚‧德雷在故事中並沒有對各個角色的心境轉換做太多的描述,因此,一些角色的行為轉變就顯得有點牽強。但是,亞倫的角色讓我聯想到,即使外表看起來再怎麼平靜,內心所面臨的衝擊亦很難被外人洞悉。在艱難的環境中愈是顯現樂觀,必須與艱難抗衡所花的力氣就會愈大,當我們在說一個人「他好堅強」、「他好樂觀」的同時,我們也忽略了在看不見的地方可能垮掉的時刻。適度的釋放與發洩,又有何不可。

    除了最後的結局之外,其實這是一本輕鬆詼諧,很有趣的書,被我這麼嚴肅的討論,我自己都覺得不正常,這都該怪尚‧德雷的結局安排,卻又不得不說這樣的安排是種巧思。雖然與我原本的預期不同,也沒有解除我的疑惑,但《找死專賣店》從另一個角度詮釋「找死」這件事,卻能在煩悶苦惱的時刻,提供了極具創意的情緒出口。如果真有這樣的一家商店存在,那天我真的想找死的時候,看著他們認真拼命地提供我各種貼心的找死服務及創意商品,我肯定會笑著走出來吧!

    那麼,《找死專賣店》就真有存在的必要。

    閱讀資訊:

  • 作者:尚.德雷
  • 原文作者:Jean Teule
  • 譯者:梁若瑜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03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325659
  •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喜餅爭吵之聳聳肩

    一放假就接連著參加了三個研習(共九天),雖然是自己喜歡的活動,但該送出去的成績也一直往後延,終於在期限前熬夜兩晚把成績交出去。繳完之後大大地鬆了一口氣,總算,我的假期開始了。

    但是,我對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麼擠壓的過程中,有了深切的反省。

    我其實是一個很容易把生活填得太滿的人,往往不自覺地接了太多的工作,也因為如此,做事情時常常在最後一刻才把要繳的東西做出來,若有突然插進來的事件,就很容易讓我吃不消,覺得壓力變得很大。加上前一陣子工作上因意見未充分溝通所導致的衝突,讓我重新思考我的時間安排及定位,突然覺得,讓自己再輕鬆一點、再有彈性一些,不需要總是把工作排得那麼滿,不要總是在底線前才有完成的動力,似乎也是一件重要的事。

    IMG_8093

    覺得要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後,感覺上似乎輕鬆了不少。

    暑假開始後,這兩天把一直懸在心上的《阿特拉斯聳聳肩》第二部拿出來閱讀,雖然看得很慢,但可以慢慢地體會箇中哲理也覺得很棒。故事中提到政府打著全民利益優先的口號,懲罰有能力及從事生產的人,強力的干預及政策的錯誤導致無法挽回的災難,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及心理變化,看到一個國家由興盛繁榮到衰敗頹圮,心裡其實很有感觸。再加上男女主角的三角戀情曝光,整個劇情安排既緊湊又張力十足,閱讀過程實在很難聳聳肩啊!

    不過,昨天晚上看到精彩之處,家裡電鈴響了,小毛看著不動如山的我,自己就去開門看是誰。過了一會兒,小毛上樓來。

    「誰啊?」雖然眼睛盯著書,還是要義務性地問一下。

    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

    很想一口氣看完之後聳聳肩-《阿特拉斯聳聳肩》

    4a3efbfb3de6f

    暢銷書何其多,但我好奇的是,為什麼一本1957年出版的書籍,會得到那麼多的獎項,並被評選為十大最具影響力書籍,影響力僅次於《聖經》?小說中一段長達六十多頁演講,實際朗讀需三個半小時,什麼樣的演講可以佔這麼大的篇幅而不會讓讀者感到不耐煩?

    《阿特拉斯聳聳肩》,連書名都很奇怪的一本書,長達1500頁分為三部,我很慶幸自己沒有被這本書的厚度給嚇到,這是本讓我一拿起來就放不下去,可以一頭栽進去的書。

    「約翰‧高爾特是誰?」

    故事以這句話開始,而這句不知緣由的問句,不時地在故事中穿插著,也愈發地引起揣測,到底約翰‧高爾特是誰?

    故事女主角達格妮是塔格特鐵路公司的副總裁,從小天資聰穎,對未來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卻不靠家境優勢,從基層工作做起以瞭解父親的鐵路公司。在公司經營遭遇極大困難之際,達格妮的哥哥詹姆斯雖然是公司總裁,卻對公司毫無建樹,所作所為甚至不斷地扯達格妮後腿。在無法取得鋼鐵修補鐵路的情況下,達格妮決定採用里爾登鋼鐵公司研發出最新的合金,不僅可以承載更大的重量,更可以降低製造成本。但是達格妮與里爾登合作的過程遭到阻撓,備受既得利益者種種抵制。

    故事精彩之處就在困難不斷地撲面而來,但達格妮與里爾登亦無所畏懼,一再地克服難關。最妙的是,「約翰‧高爾特」這個隱含著恐懼、令人不安、毫無用處的人名,後來被身處絕境的達格妮拿來為自己的鐵路公司命名。達格妮的人物性格藉由「約翰‧高爾特」這個人名愈發突顯,特別是她告知詹姆斯不惜重現家族殺人傳說的對話,看得真是非常痛快。

    在約翰‧高爾特鐵路通車時,童年友伴兼工作夥伴的艾迪對達格妮的支持與尊重,達格妮站在首發車中向外望見許多員工自發性地捍衛著鐵路的橋段,雖然只是個不經意的小插曲,卻存在著雇主與員工之間隱而不宣的信任,以及堅持到底不放棄的行動力與韌性,讓我感動之餘偷偷地掉了幾滴眼淚。

    但這位全心投入工作、有著鋼鐵般堅強意志、外型乾瘦不甚突出的女子,她的感情生活看似一片空白,卻有著不能明說的秘密。達格妮年幼時與商業鉅子法蘭西斯可戛然而止的愛情,以及與已婚的里爾登在合作過程中激發出來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為小說增色不少。我很喜歡作者艾茵.蘭德筆下的達格妮,個性既柔情又剛強,行事果敢又具爭議性,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各種具衝突性的情境中更顯魅力,難怪好萊塢眾多女星會覬覦這個角色。不過,我心中的達格妮人選可不是預定的安潔莉娜裘莉,我覺得妮可基嫚眼神所透露出來的堅定更適合詮釋達格妮。

    達格妮、法蘭西斯可、里爾登三人的性格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我蠻好奇這三個人之間的感情糾葛會如何發展。但不能忘了的是,法蘭西斯可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故意」變得如此墮落荒唐?愛上達格妮、與妻子形同陌路,卻又認為該守著婚姻承諾的里爾登,該如何面對內心的鞭撻?艾茵.蘭德對達格妮及里爾登的過去及內心世界做了不少鋪陳,兩人對工作的投入導致家人的不諒解,因著敘述手法切入點不同,讓人對其處境產生不同的感觸。艾茵.蘭德透過他們的處事風格及道德觀,在愛情及家庭責任之間拋了個疑問給讀者,孰輕孰重,會有解答嗎?

    雖然故事出場的人物頗多,但我覺得艾茵.蘭德在角色的塑造上相當成功,透過極端的善與惡、剛強與懦弱、個性及能力上的反差、對利益觀點的不同,每個角色被賦與鮮明的人物性格,故事因此活絡起來,也更具張力。艾茵.蘭德所形塑的對立性產生衝突的美感,促使故事推展著,透過人物關係及對話讓讀者進一步瞭解故事的時代背景,僅管對於資本主義、經濟學、政治操作手法不甚瞭解,卻不會造成閱讀障礙,對於故事中提及之「反狗咬狗條款」、「機會平衡法」所延伸的情節發展,也不會感到生硬不易入口。但是,過於強烈的人物及立場對比卻也在閱讀時造成了一些壓迫感,有時會有「這些人的腦袋都在裝些什麼」、「如果我身邊有這樣的豬腦袋我也會受不了」,或是「還好我不是生長在那個年代」之類的感觸。故事中所描繪的政經情勢及艾茵.蘭德所透露的哲學觀,均有其特殊的意義及參考價值,也讓我更期待後續發展。

    閱讀如此厚重的小說其實是對耐性的挑戰,若非故事性真的夠強,否則很容易就會落得被丟到角落冰凍的命運。看完第一部我只有一種想法,「接下來哩?接下來哩?」看得我真是快急死了,達格妮要如何對抗政府強力的壓迫與阻撓?約翰‧高爾特到底是誰?達格妮可以找到神秘天才工程師嗎?理查‧哈利第五號協奏曲是否真的存在?書名所隱含的寓意為何?書中有太多的疑問需要解答,故事卻停在另一個災難的開始,不可預知的發展就在結尾爆裂開來。突然覺得出版社將三部成套一起出版對讀者實在有著莫大的善意,至少可以一口氣繼續K下去,看個過癮。

    如果肩負地球的阿特拉斯神,有一天不堪長久的負荷,聳聳肩拋下地球一走了之,那麼地球的命運又將會是如何?

    那麼,就拭目以待吧!

    image
    (圖片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7%89%B9%E6%8B%89%E6%96%AF)

    閱讀資訊:

  • 作者:艾茵.蘭德
  • 原文作者:Ayn Rand
  • 譯者:楊格
  • 出版社:太陽社
  •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5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8538801
  • 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死後才能透露的訊息-《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

    image

    如果有機會跟剛往生的親人以機器人的型式相處,在此之前,已經與他形同陌路很久了,你會如何面對宛如真人般的機器人?你有辦法和「他」好好地談談以前沒有談過的事嗎?

    《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以這樣的假設作為故事架構,與父親安東尼關係疏離的朱莉亞,在結婚前三天突然接獲安東尼過世的消息,她的婚禮轉眼間變成弔唁父親的喪禮,更不可思議的是,她在喪禮後居然收到一個大木箱,而她已經離開人世的父親就出現在她面前,以機器人的樣貌要和她相處六天。朱莉亞既懊惱又困惑,沒想到與自己如此遙遠的父親,死後卻突然要扮演一個「模範父親」,不僅把她原本的生活步調完全打亂,更想帶著她追溯過去,揭開存在於以前的秘密。究竟安東尼的用意為何?朱莉亞有勇氣面對過去的秘密嗎?

    一開始看見故事的基本假設時,困惑不解的感覺在閱讀時油然而生,我對安東尼的做法無法理解,安東尼生前不好好地和朱莉亞談一談,選擇在死後以機器人的型式出現在女兒面前,表態要以六天的時間和女兒談以前沒有談過的事,既然生前就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不在活著的時候就去找朱莉亞談?很巧妙的是,這樣的疑惑在看完小說後得到解答,作者馬克‧李維在結尾留下了想像空間,卻在我心底投下一顆小石頭泛起漣漪,淡淡地擴散著。

    因為無意中曾獲知故事中的某個重要訊息,看到結局時也因此少了些震撼,似乎先得知結局,會讓自己在閱讀時不自覺地跳tone,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故事,不易沉浸在故事氛圍裡。我想到以前閱讀哈利波特時從電視上踩到雷的慘痛經驗,那時真是懊惱,決定以後閱讀前不要先看太多關於書的討論或介紹,單純地感受一下作者的寫作安排及鋪陳,避免讓自己誤觸到雷而減少閱讀的樂趣。

    但這次的閱讀經驗很特別的是,因為客觀地看待故事發展,我在閱讀時注意到了馬克‧李維埋藏在其中的線索。有些故事會一開始就告訴你結局,有些故事會留些蛛絲馬跡讓讀者慢慢地發現結果,不同的寫作手法給讀者的感受其實有不同的樂趣。我覺得馬克‧李維最厲害的地方是,一開始的設定讓人接受之後,對於後續發展就會覺得頗為合理,即使最後看到結局回頭翻閱時,彷彿也感受到馬克‧李維詭譎地笑著說「我早就告訴過你了,是你自己沒有發現而已」的戲謔感,這真是開了一個大玩笑,卻又令人不覺莞爾。說實話,我蠻喜歡這樣的安排,也解答了我閱讀之初的疑惑。

    但是,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疑問是,為什麼安東尼不好好說,而是要「這樣談」?

    我很能體會朱莉亞渴望父愛卻一再期待落空的心情,由失望到絕望,所以即使朱莉亞抗拒和安東尼對談,對安東尼常常無法好言相向,從朱莉亞的角度來看,那是一種對長期缺席的父親所做的合理反應。但換成以安東尼的角度來思考,女兒對自己的態度既冷漠又排斥,真的有機會好好談嗎?因著彼此對之前互動模式的刻板印象,他們都害怕坦誠對話,也一再地錯失說真話的時機。但是,曾經阻撓女兒結婚的父親,在女兒即將邁入婚姻生活之際,他的心動搖了,如果有機會讓她知道埋藏在過去、一直無法對她說的秘密,她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嗎?是否該給女兒一個機會認真地思考,什麼選擇才是她真正想要的?怎樣的生活對她來講才是幸福的?

    看似不斷地干擾、擺佈女兒生活的父親,卻以不著痕跡的方式將選擇權再次交到女兒手中,讓她自己充分地做決定,在她困惑退怯的時候,鼓勵她鼓起勇氣尋求答案,讓自己在往後的生活不會有所遺憾。

    一個父親之所以會這樣做,隱藏在不合理的行為背後,不就是對女兒有著極為深厚的愛嗎?

    「妳責備我經常不在妳身邊,可是妳知不知道孩子離開父母親的那一天我們心裡有多痛苦嗎?妳有沒有想像過那種分離的滋味?讓我來告訴妳,我們像傻瓜一樣站在家門口,看著你們離開,心裡告訴自己,要為小孩子這有必要的飛奔感到高興,要去喜愛無憂無慮的個性,把你們推出家門,把我們骨肉奪走的個性。當門再度關上的時候,我們要重新開始學習;要重新擺設空出來的房間,不要再等待腳步聲,要忘掉那些以前你們晚回家時的樓梯腳步聲,因為這腳步聲讓我們心安,之後我們才能放心地睡覺。忘掉這些腳步聲之後,我們必須設法讓自己入眠,可是徒勞無益,因為你們再也不會回家了。妳明白嗎?我的朱莉亞,可是沒有一個做父親的,沒有一個做母親的,會為這些事而覺得自己了不起……。」

    安東尼對朱莉亞所說的這一段話,深深地打動了我。親子之間往往很少有機會談及為對方的付出及關心,我們往往只看到了對方的言談舉止,只聽到了對方加諸在我們身上的種種限制,我們容易因誤解而武裝自己,假裝自己從來都不在意,但若能看見行為背後真正的用意,有機會說出心底真正的感覺,談一談以前我們沒有談過的事,在還來得及的時候,或許我們將可以更誠實地面對自己,以及身邊的家人。

    故事以非常多的對話來帶動情節走向,以往我並不喜歡這樣的方式,總覺得少了場景的鋪陳或是心境的描述,就難以在腦中具體地想像故事的樣貌。但很特別的是,這本書的魅力,卻是來自於人物間對話所呈現的張力。不僅是父女間的對話在衝突與和解中微妙地張合著,朱莉亞的同性戀好友史坦利在她充滿困惑時適切的提醒,他說的話猶如酷日豔陽下一杯冰涼的飲料沁入心脾,看著他們的對話讓我覺得非常地過癮。

    不僅安東尼對朱莉亞隱瞞了近二十年的信,朱莉亞也收藏了一封從未讓安東尼知道的信。最後朱莉亞與安東尼分享失憶的母親離開人世前所寫的一封信,信中所刻劃出來完整的家庭形象,以及家人之間對彼此的愛,讓我看了很感動。無論是信件內容,或是朱莉亞拿出信件的動作,那些沒有直接說出口的話,對安東尼來說卻是最大的救贖。一封信引出另一封信,有著隱藏在言語背後無法直接表達的心意。

    如果說不出口的話,就寫封信吧!不過,記得一定要親自拿給他,否則送信的人有可能會遲交很多年啊!

    我很喜歡這本《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題材既新穎、有創意又吸引人,作者運用科幻元素加入了想像力,讓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情境變成溫馨又動人的故事,在字字珠璣的對話中,感受到親情、友情的溫暖以及愛情的波折,是相當值得閱讀的好書。

    閱讀資訊:

    • 作者:馬克.李維
    • 原文作者:Marc Levy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29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472435
    • 裝訂:平裝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30歲過後的甜蜜?-《我的甜蜜都市》

    我的甜蜜都市02

    《我的甜蜜都市》是我閱讀的第一本韓國小說,雖然風俗民情、文化脈絡截然不同,但故事中所描述的31歲單身都會女子所面臨的處境及心情,卻讓我心有戚戚焉。

    故事女主角吳恩琇年齡設定在31歲是很有意思的。31歲,對女人來說是一個蠻尷尬的年齡,過了30歲之後,身邊會有人不斷地提醒著這件事,慢慢意識到已經揮別了二字頭,一切似乎都變得有點不一樣,無論是身體狀況、感情生活、工作心態,或是,別人對你的期待。

    「在我們的周遭,到處充斥著三十歲的警告標語。因此就在我二十九歲的秋天,我就像是要幫嬰兒注射疫苗的媽媽一樣,幫自己打預防針說:『來吧!三十歲。 我會勇敢地面對你,絕對不會輸給你!』這雖然感覺有點幼稚,但是我可是對自己發了一個非常悲壯的誓言。」

    「現在我已經三十一歲了,不過我還熬得過去,而且我知道多一歲並不代表皺紋一下子就會變出許多,也不代表一下子會從原本的小姐變為阿桑,總之感覺上好像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只是當我遇到一些不公不義的事情時,比以前更能包容和忍耐了,連我自己也對自己竟然能如此的成熟感到訝異。」

    年紀小的時候,總希望趕快長大,可以做好多好多的事,覺得自己還很年輕,還有很多青春歲月可以揮霍,在那個時候,想都沒想過有一天追憶著過去是怎樣的光景。但隨著時間過去,發現脂肪愈來愈容易屯積,再怎麼節食也無法讓自己恢復窈窕身材,皮膚變得愈來愈粗糙,皺紋、白頭髮也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增加,自己怎麼愈來愈像個礦物一點都不想動,再也無法抵擋歲月在身上鑿下的痕跡。然後察覺以前限制自己交男朋友的家人,開始關心到底有沒有男朋友,追問到底有什麼打算,什麼時候要結婚,要不要幫忙介紹,誰、誰、誰很不錯喔,規勸著不要眼光太高、太挑剔。就算結婚了,緊接著就是被語重心長地警告著高齡產婦的危險,有意無意地問著有沒有打算要生,要生幾個,生一個小孩很可憐很孤單喔……。等到有一天發現身邊的人什麼都不再說,換來的就是他們默默地歎了一口氣,「唉……」!

    是的,到了這個地步,你就知道自己,真‧的‧老‧了!

    或者說,真的到了該告別可以裝年輕的時刻。

    有時候,很期望就這樣獨自默默地目送青春的腳步遠去,但身邊的人總比自己更恐慌、更關切「你不再年輕了」這件事,有時候,對此無法逆轉的狀況也會感到些許無奈,但換個角度想,或許他們的關心,也是一種甜蜜的負荷。

    年過30的女人所面臨的困窘,在《我的甜蜜都市》中描寫得絲絲入扣,熟悉地就像是身邊的人,或自己,所發生的故事,關於30歲過後的「甜蜜」。

    那麼,現在就來回到這個故事。

    「在舊情人結婚的日子,人們都會做些什麼事呢?」

    故事是以這句話開始的,很有趣的開始。

    這是31歲的未婚女子吳恩琇的自述。分手不到六個月的舊情人步入禮堂當天,吳恩琇選擇了照常去上班。既沒有大哭大鬧、也沒有悲慟莫名,但她說話的口吻、思考模式以及所做的一些小事,例如到餐廳點了一碗大碗的炸醬麵、花了三千八百元圜外帶一杯星巴克摩卡咖啡、在手機設定鬧鈴顯示『哀悼,猩猩已死』……,在被迫接受與釋然灑脫之間,竟有著微妙的平衡,字字句句就這麼說進心坎去,令人不覺莞爾。不過也在這天,和交情十幾年的死黨梓茵、瑜禧聚會時,冷不防地聽到梓茵宣佈即將結婚的消息,心中備受衝擊的她,沒想到她的人生也從這一天開始接二連三地有了轉變。

    因為寂寞,吳恩琇發簡訊給以前頗有好感的男性,卻發現自己一頭熱地陷入尷尬情境,也因此認識了小她七歲、帥氣、有理想抱負、待業中的尹泰晤。兩人發生關係後,糊里糊塗地同居起來。同時,公司主管介紹了一位工作穩定卻平凡無趣、有點大男人的金永洙,即使如此,似乎是個穩當的結婚對象。另外,與自己相處得很自在、卻少了心動感覺的好友南瑜俊,也表態「不如就結婚吧!」對吳恩琇來說,在已經不算年輕的年紀,這樣的抉擇讓她陷入矛盾與困惑。到底,誰才是最適合的結婚對象呢?

    但故事並不僅止於吳恩琇週旋於三個男人之間的感情生活。吳恩琇與十幾年交情的死黨梓茵、瑜禧,熟悉到對彼此的底細都一清二楚,意見不合時揶揄、吐嘈,想藏點秘密又很快地被宣傳出去,單刀直入、大剌剌地直攻內心,攻破心房,讓人覺得既惱怒又莫可奈何。這樣的朋友沒有辦法說謊或掩飾,卻也是在失意沮喪時最能陪伴在身邊掉淚的人,是那種有時會想「妳這個人怎麼這樣」,下一刻又會覺得「好,不管怎樣我挺妳到底」,是那種似蜜糖般的姐妹淘。

    「再過十年之後,我們搞不好又會聚在什麼地方討論著花謝的理由。那時候我們多多少少應該都會有些改變,而且也應該找到了花謝的理由。姑且就這麼認為好了。」

    我很喜歡這一段話,我們身邊有著這樣的朋友,不也是很棒的一件事嗎?

    故事也描述了吳恩琇的工作及家人的部分。在工作七年之後,已經失去換工作的衝勁,只想著能安穩地在一個地方待下去,於是,有時候必須違背自己的良心,不敢對上司說出真心話,有時候得閉上嘴巴自己揹黑鍋,也不會有人替自己講話。職場上的人際角力及爾虞我詐,看了不禁令人感歎。此外,吳恩琇無意中發現長期壓抑著自己的母親的秘密,對母親的感覺,從無法接受到慢慢理解,她的母親終於在年近半百之後做出衝擊性的決定。我想著,到了中年之後會顧慮的事情確實會變很多,擔心、焦慮確實會讓自己裹足不前,但若繼續委屈著自己,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就這樣過了一生,偶爾是否會有「如果當初…,現在就不會…」的遺憾擱在心頭呢?年齡或許僅是限制自己的一個理由,問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決定及嘗試之後才會了無遺憾。

    這是個乍看之下既不甜蜜,也與首爾沒有太大關連,換成其他城市也不會有太大差異,卻命名為《我的甜蜜都市》的故事。但是,透過31歲女性的自我剖析,既熟悉又親切的感覺,瀰漫著的冷調詼諧感,超越了文化的差異,不自覺地就頗能投射其中,增添不少閱讀的樂趣。

    幾年之後,搞不好我又會在什麼地方看著這本書,同樣也問著自己花謝的理由。希望屆時有一些人仍陪伴在我身邊,那時候多多少少應該都會有些改變,而且我們應該也找到了花謝的理由。

    姑且就這麼認為吧!


    閱讀資訊:

  • 作者:鄭梨賢
  • 譯者:孔祥柏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18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325413
  • 裝訂:平裝
  •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除了愛情之外…-《情路9號》

    4a1b56553a866

    《情路9號》是本蠻容易閱讀的小品,由一幅名之為《九號》的畫作揭開序幕,敘述收藏《九號》畫作的女子深澤真紅的故事。

    深澤真紅年輕時工作的藝廊,以銷售仿冒畫作獲取暴利,對藝術品很有鑑賞力的真紅,因無法違背自己的良心,銷售成績始終不佳,卻迫於現實生活的壓力,而無法下定決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直到她遇見了王劍,陷入狂熱的愛戀,她難以忘懷與王劍宛如電影情節般的邂逅,決定辭去藝廊的工作,到上海追尋王劍所留下的線索,也讓她的人生有了巨大的轉變。

    真紅到上海找到王劍後,確實被王劍深深吸引。王劍是個大量收購、投資藝術品企業鉅子,因著真紅對藝術品驚人的鑑賞力,王劍賦予真紅一項重大的工作責任,也引導真紅踏入藝術的大門。但若故事僅止於兩人之間的愛戀,就顯得無趣,畢竟王劍這個角色並沒有像一開始所塑造的白馬王子形象般吸引人,特別是他自以為可以掌控所有一切的霸氣,利用真紅對於藝術鑑賞力的自私與手段,很難讓我喜歡上這個人。閱讀之初以為這是真紅與王劍的愛情故事,但作者原田舞葉在後半段加入了真紅與名之為「九號」男子之間若有似無的情愫,雖然隱而不宣,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愛情滋長,但卻與王劍花俏的戀愛攻勢形成強烈的對比。光亮炫目如火花的愛情,黯淡沉默卻能映照內心平靜的情感,縱使都是曇花一現,最後會留在心裡的,會是那一種?

    此外,《情路9號》故事中,男性與女性對於愛情重視程度明顯地不同。對王劍來說,愛情不過是種點綴、是種達到目的的手段,但對真紅與上海秘書江梅來說,愛情卻是讓她們心甘情願為對方付出一切的動力。真紅一開始為了滿足王劍的要求,為了避免成為王劍不喜歡的女性,將大量心力放在藝術品的搜購,吸收藝術的相關知識,才逐漸發現自己對藝術殿堂的渴望。我思考著,愛情及工作的重要性,對男性、女性來說有何差異?不同性別對愛情及工作的投入程度會有多大的差別?女性在工作職場上,有時候常扮演輔助的角色,但若能對工作投入熱情,建立專業的形象,一樣可以發光發熱。女性不該只是愛情的俘虜或附屬品,為愛情而失去自我的人,或許也難以將愛情挽留。

    不過,故事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倒不是愛情的部分,反而是真紅與藝術品、上海綠葉西路9號洋房的一群人、以及與「九號」之間的因緣,讓故事走向變得很有趣。特別是與江梅之間,由相互角力到惺惺相惜的友誼,我覺得很動人。有時候,當愛情都褪色之後,看似淡然的友情仍隱隱透著些許的光輝。

    另外,故事中有一段對話令我印象深刻。9號洋房管理者大衛問真紅:「你認為一千兩百多年前的雕像為什麼會出現在我們面前?」真紅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大衛的答案則頗耐人尋味。他靜靜地開了口。

    「是想像力。」

    「這棟洋房裡所有的文化,都是中國人民以及王劍這個人的慾望化身。所謂慾望,就是想像力。必須靠想像力才能得到真正想要的東西。」

    慾望=想像力,這也是我想都沒有想過的事。從這個角度來看,愛情的魔力讓真紅奮不顧身地隻身前往上海,她的勇氣令人咋舌。我想,若是發生在真實人生,可能會有不少人覺得是詐騙吧!不過,小說之所以迷人,不正是作家的想像力,滿足了我們真實世界無法達成的小小慾望嗎?

    我聯想到最近看到書,有幾本書也都提到了「熱情」與「想像力」。真紅遇到了喜歡的東西時,具備了義無反顧向前衝的熱情,所以她的執行力非常地驚人。但在投注熱情之前,若沒有明確的指引,或許會變成盲從,陷入不知為何而忙的困窘。如果我只把自己定位在這樣的位置,我就只會做這樣的事,因著我想要做什麼的慾望,有了想像力所構成的藍圖,投注的熱情才會更有意義。

    單純地把《情路9號》定位在愛情故事未免太可惜,我覺得,這是本包裝在愛情的糖衣之下,女性突破自我限制的故事。或許,發揮一下想像力,從故事中可以引發更多不同的思考。

    閱讀資訊:

  • 作者:原田舞葉
  • 譯者:王蘊潔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25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325437
  • 裝訂:平裝
  •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抗拒的背後

    080906_134625

    今天發生了一件很冏的事。

    有一個讓導師很頭痛的學生,導師認為這個學生乖戾難以勸導,每次講他就大小聲回嘴,在學校發生很多的狀況,抽煙、打架、不念書、在課堂上睡覺,在家和父母也常有激烈的衝突,甚至有會用頭去撞牆的狀況。導師很擔心他有精神方面的問題,希望能轉介給心智科醫生,讓醫生診斷。

    於是,在轉介看心智科醫生之前,這個學生來到了我手上,由我先進行輔導及評估。

    因著之前在課堂上接觸的經驗,讓我覺得光是單純的接觸就顯得困難重重,加上常看到他被導師叫到走廊講話,我猜,他應該不是一個很願意跟老師談話的人。

    跟導師講好晤談時間後,導師建議我直接去跟他講晤談時間。帶著沒有什麼把握的忐忑心情,我在中午吃飯時間,帶著晤談單去找他。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那麼,故事結局是…-《歸鄉》

    980330

    閱讀《歸鄉》之前,恰巧是電影『為愛朗讀』上映發燒之際。凱特.溫斯蕾以『為愛朗讀』獲獎無數,在電影、原著小說《我願意為妳朗讀》皆頗獲好評的情況下,讓我對小說作者徐林克的作品著實很感興趣。

    《歸鄉》是徐林克繼《我願意為妳朗讀》後,睽違十一年的長篇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說,主角彼得小時候在祖父母家偷偷地閱讀「士兵還鄉」的故事,但故事最後幾頁卻不見了。彼得搜集各種不同版本經歷戰亂後士兵還鄉的故事,揣測著士兵、妻子及情敵三方角色的心境轉折及發展,卻始終無法滿足得知佚失故事未完結局的渴望。彼得無意中發現士兵的家鄉竟然正是他所居住的城市,終於可以一探究竟的彼得決定造訪故事中所描述的房子,沒想到愛上了女主人芭芭拉。

    就在兩人展開共同生活之際,芭芭拉失聯已久的丈夫歸來,無法承受現實生活與士兵還鄉故事如出一轍的彼得毅然離去,與許多女性維持著荒唐又疏離的情感。彼得混亂的生活步調在兒子馬克斯出現後逐漸穩定,扮演父親的角色跟馬克斯說故事的同時,重燃尋求故事結局的勇氣,卻發現自己的身世之謎與士兵還鄉故事有密切的關係……。

    《歸鄉》對我來說並不是一本容易閱讀的小說,因著故事的結構及設定,沒有結局的士兵還鄉故事在彼得的記憶中顯得支離破碎,加上彼得對於各種士兵還鄉故事版本的詮釋,作者徐林克引用許多的神話、典故及書籍,與彼得生活的主線發展穿插敘述,閱讀時彷彿經歷與彼得同樣的困惑與混亂。那樣的閱讀經驗跟之前看《時間的齒輪》時所經歷的時光回溯混亂階段很像,我不禁懷疑這是否也是徐林克所刻意採用的手法,主角在故事中的感覺讓讀者在閱讀時重現。

    所幸彼得與芭芭拉的愛情發展殺出了一條血路,讓我在渾沌不明的故事氛圍中保持了點清醒。更奇妙的是,隨著彼得搜集的線索愈來愈多,我也開始對歸鄉故事的結局產生了興趣。不久之前看舞台劇《寶島一村》,其中的一個畫面在我腦中啪地閃了進來,那是三段外省老兵在開放大陸探親之後返鄉的畫面,無論是小孫子代替死去的父親挨了老祖母一巴掌,還是帶著台灣老婆面對大陸原配叫「大姐」的窘態,或是年華已逝、相擁而泣的感傷,對照著德國士兵逃離蘇俄戰俘營,多年後終於返鄉的故事,以及彼得的母親一直以來隱瞞真相,與彼得之間造成無可抹滅的鴻溝,總令人不勝唏噓。

    有些人終其一生無法返鄉,有些人返鄉後面對更深沉的悲痛,我想起之前看過的大陸探親記錄片,人為的操作造成了歷史的悲劇,許多人用自己的生命故事敘說著戰爭造成的分裂與生離死別,很多事情的演變難以用對錯來判斷,當下所能做的選擇背後或許有著不為人知的苦楚,活在現在的我們,又怎能輕易地予以苛責或批判!

    《歸鄉》故事轉進彼得的身世之謎後,閱讀時突然有種整個故事豁然開朗的感覺,故事節奏也加快許多,就像手中拿著拼圖拼湊著,模糊的父親形象逐漸成形。原以為將遺漏的那一塊拼湊出來才完整,但知道真相之後,彼得對父親的憤怒與不滿,讓他也離開了心愛的芭芭拉。彼得踏上尋根之旅,卻也離開了心靈真正歸屬所在。我蠻喜歡最後幾頁的描述,彼得終其一生追尋歸鄉士兵的結局,自己在即將歸鄉之際亦混雜著遊子的恐懼,諸多的假設與想像在門打開的剎那轉化為真實的存在,等待著他的,是屬於他的歸鄉的結局。

    小說中彼得以實際行動尋求故事結局,面對存在於生命中的困惑,我有勇氣揭開神秘的面紗?還是就這樣壓下疑問過完一生?我所追尋的,最後寫下的,會是生命的那一個片段?

    徐林克在《歸鄉》中很巧妙地透過父子關係對於人性的善與惡做了許多哲學及閱讀的辯證。閱讀之初雖然覺得故事不容易入口,但卻有如倒吃甘蔗般,留下些許甘甜。喜歡哲理思考的讀者,應當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得到不少省思,對生命的本質有更多的體會。

     

    閱讀資訊:

  • 作者:徐林克
  • 原文作者:Bernhard Schlink
  • 譯者:黃秀如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30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325338
  • 裝訂:平裝
  •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奇幻鬼魅色彩的小說:《奇夢錄-夢枕獏奇幻傑作選》

    c4357821

    《奇夢錄-夢枕獏奇幻傑作選》是由編譯者茂呂美耶從夢枕獏六本已絕版的經典小說中挑選出十六篇短篇故事彙集而成。閱讀前對於作者夢枕獏的寫作風格並沒有概念,但看了第一篇〈蛇淫〉就已經讓我覺得「完了」,這本充滿濃厚奇幻鬼魅色彩的小說,閱讀過程肯定不會讓我太輕鬆。閱讀時我不自覺地聯想到之前看《水銀蟲》時驚悚、恐懼的感覺不斷的經驗,真是媽媽咪呀,我膽子怎麼變這麼小?

    看完《奇夢錄-夢枕獏奇幻傑作選》後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還好並沒有讓我悶得喘不過氣。相較於長篇小說所能作的鋪陳及過程處理,短篇故事要能在精簡的文字中呈現出獨特的風格,讓讀者很快地進入故事氛圍是不容易的。夢枕獏在故事節奏上的處理非常簡潔,沒有場景及人物性格上過多的描述,單句的描述手法卻像穩定的節拍器般,啪咑啪咑地就打進心裡去,卻沒有造成心理上太大的負擔。

    十六篇短篇故事,也不會令人毛骨悚然,感覺上像是小時候看玫瑰之夜節目鬼話連篇單元,聽著不同的人描述著他們所遇過或聽過的故事,只是說故事的人,有些可能已不存在於世上,或者是以另一種型式、形體形成一種氛圍,其中隱含著人類最原始的慾念及渴望,也包含了許多的遺憾及懊悔,很多的短篇故事沒有結局,卻像是在留白處加上了驚嘆號或刪節號,讓人再三咀嚼著其中的喻意。

    《奇夢錄-夢枕獏奇幻傑作選》並不是我習慣閱讀風格的小說,故事大部分採用警悚、迷幻、靈異及時空交錯的敘述手法,其中有一些小短篇的情節讓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而少了些驚喜。但還是有幾篇我覺得還蠻有意思的,例如〈1/60秒的女人〉、〈抓妖精〉、〈歡喜月的孔雀舞〉。我思考著這些小短篇的共同點以及與其他篇內容的差異,採取正面和負面的描述手法在閱讀上造成的影響,所呈現的力道有怎樣的差別,帶有警世意味的小說要如何不淪為說教,又能恰如其分地撞擊到剛剛好的位置。說真的,即使整篇故事灰暗隱諱,我還是蠻期待在最後能有些許的轉折,至少能讓自己在閱讀的最後稍喘口氣,看見點希望。雖然十六篇故事各自獨立,但在編排層次上讓讀者有漸入佳境或逐漸看見希望感,不曉得感覺是否會更好一些。

    或許這本書閱讀起來不見得很舒服,但不可否認的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類似這樣風格的小說亦有其存在之必要。喜歡短篇恐怖奇幻小說的讀者,可以試試日本奇幻小說大師夢枕獏和日本文化達人茂呂美耶空前的首次合作的作品-《奇夢錄-夢枕獏奇幻傑作選》。

    閱讀資訊:

    作者:夢枕 獏
    編譯:茂呂美耶
    出版社:皇冠

    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謝謝你寫了這本書-《圓夢的手紙屋》

    980319

    上課的時候,我跟學生分享了這樣的故事。

    有一個大學即將畢業的年輕人,對未來感到徬徨,不曉得自己畢業後可以找到怎樣的工作。有一天,恰巧和姐姐經過一家「咖啡書房」,裡頭可以提供個人閱讀的空間,非常地舒適,其中有一個座位特別大,座椅也很氣派,坐在上頭的客人看起來就像是事業很成功的人。於是,年輕人把那個座位稱為「寶座」,並希望有一天可以坐上「寶座」。

    沒想到有一天機會來了,年輕人收到「咖啡書房」寄來的生日賀卡,表示若他在生日前後光臨,將可以送他一份禮物。年輕人在生日前兩天前往,原來,「咖啡書房」準備的禮物是-讓他當天可以免費使用「寶座」。

    年輕人非常高興,坐在「寶座」上,看著桌上擺放的幾本書籍,想像成功者的感覺,卻無意中發現一張廣告傳單,上面寫著「我的工作,是和有需求的人進行『書信往來』,我共會寄十封信給你。在十封信裡,我將盡我所能,把我活到現在所學的傳達給你,幫助你實現人生夢想。如果你不再需要我的信,或不喜歡我寫的內容,也可以中止書信往來。如果你對以上的內容有興趣,就寫信給我!」

    請問,你會寫信過去嗎?

    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死期將至,你會做些什麼?-《然後呢…》

    andthen
    看完《然後呢…》的晚上,有一段時間躺在沙發上動也不動,腦筋似乎整個被放空,停滯在某個不知何時的片刻。

    連著看了三本讓我感觸頗深的小說,累積的感覺過於飽滿,一時之間竟不曉得該如何下筆,很少有一本書看完後過了十幾天才來寫心得。

    閱讀之初覺得主角納森的性格並不是一個討喜的人物,為了追求功成名就、累積聲望與財富,運用權勢手段得到他所想要的地位及事物,並犧牲家庭與休閒生活。雖然與母親幫傭的衛斯樂家小姐瑪蘿依結了婚,然而,愛妻瑪蘿依卻在幾個月與他分手,讓他靠著投入大量心力在工作上來忘卻思念妻女的痛苦,直到陌生人古德瑞奇醫師出現,自稱是協助將死之人通往另一個國度的『信使』,帶納森目睹古德瑞奇預言的死亡事件,證明所言並非信口胡謅。納森對古德瑞奇的話無法置信,也對古德瑞奇發出怒吼:「你明明知道他要死了,為什麼你什麼也沒有做?」

    古德瑞奇的出現對納森的生活及心理造成了重大改變。因著死亡的逼近,迫使納森開始回顧自己的所做所為。他之所以會努力往上爬,遭受來自岳父傑佛瑞的屈辱與恩怨,對出身卑微、當女僕的母親生前冷漠絕情的懊悔,以及愛子驟逝的自責與傷慟,作者紀優‧穆索不著痕跡地帶領讀者走進納森的成長背景,在驗證古德瑞奇是信使的幾件死亡事件中,我慢慢地喜歡上納森這個人,瞭解他何以成為這樣的一個人,他試著為將死之人做一些事,開始關心其他人發生了些什麼事,他變得更能流露出自然的情感。當然,在接受古德瑞奇是信使的事實之後,除了對自己所剩無幾的生命感到錯愕與不甘心,他想到了自己的妻女,他想到自己的女兒即將失去父親,以及將永遠帶著遺憾離開瑪蘿依,接下來,他會做些什麼呢?

    看完書之後,我的腦袋浮出這樣的對話:
    喂!你的死期就快到了喔!
    是喔?然後呢?
    然後?
    是啊!然後呢?
    ……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獨自活下來之後-《第八日的蟬》

    980301

    能讓我看到心都揪起來、眼淚不聽使喚地流著的書,《第八日的蟬》是第三本。

    我偷走情人的嬰孩
    用母愛虛構我們的人生……

    因為看過簡介,一開始就知道故事在講些什麼。希和子有身孕後被情人秋山哄騙而墮胎,卻發現秋山之妻惠津子懷孕產下女嬰。生活與愛情都不如意的她,潛入秋山家中偷看女嬰,因被女嬰純真可愛的模樣吸引而偷走女嬰,並替她取名薰。希和子期盼與情同母女的薰能一直平靜地生活著,心中始終無法抹滅的恐懼卻如影隨行,她只能心虛地躲避旁人注目的眼光,故作鎮定地捏造著不同的故事。

    前述劇情簡介不過佔書本三頁,接下來故事的節奏非常明快,很快地就進入希和子與薰逃亡過程中所遇到的人、事、物,以及她們一次又一次地在警方搜捕前逃脫的情節。老實說,閱讀希和子逃亡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不舒服的,特別是希和子遇到收容她們的女性團體Angel Home性質相當詭異,我幾度想說「妳別那麼傻被騙了」,卻還是看她落入陷阱,只為了和薰在一起。作者角田光代對於希和子的心境描述非常深刻,雖然明知綁架小孩是重大罪行,但很矛盾的是,因著希和子殷切地渴望扶養薰長大而不顧一切的心意,以及穿插著希和子對秋山夫妻的回憶,竟讓我在犯罪者該繩之以法以及希望母女倆能繼續在一起的兩難中擺盪著。

    然後,就在我以為故事終究會在希和子被逮到後就畫上休止符之際,倏忽跳了好大一段,一下子拉到本名為惠理菜的薰長大後的場景,透過惠理菜的視角開始回溯彷彿留白且漠然以對的歲月,並不時地穿插著書籍、報章雜誌對綁架事件的報導。綁架事件讓許多人嗅到了商機及新聞價值,看著書中描述的相關報導,我不禁想著,在不斷追求真相及所謂「知的權力」作用下,我們在媒體報導中所看見的究竟有幾分的真實?還是僅是被包裝過度的荒謬劇?

    童年時期也曾在Angel Home待過的千草找上了惠理菜,「為什麼是我?」的疑問在千草出現後逐漸擴大,撞擊著惠理菜冰封已久的心。曾經幫助過希和子的麵線店老闆娘昌江,在接受女作家訪問的時候想對希和子說:「我至今仍在想,假使妳不是野野宮希和子而是宮田京子,那該有多好。」是啊!很多時候我們不也會這樣問著自己,為什麼是我遇到這樣的事、遇到這樣的人?為什麼是我?

    角田光代對讀者既慈悲又殘酷,她讓我們看見綁架事件的結局,卻也硬生生地看見被害者的心理變化,加害者與被害者的判斷竟變得如此難以分際。第八日的蟬獨自活著,愈是深入她的內心,愈是被後續不斷湧現的真相吞噬。

    看完後我才猛然發現,故事前半段許多生活的小細節,其實是為後半段作舖陳,就像平靜生活中隨處可聽見的蟬聲唧唧,在蟬鳴嘎然停止後,沉寂之中透著些隱秘的訊息。

    蟬在土中七年,破土而出後卻只能活七天,
    但若有一隻蟬跟夥伴不一樣,獨活了下來,
    那麼她感到的是孤獨的悲哀,還是看到嶄新風景的喜悅呢?

    每個人的答案不盡相同,但是角田光代透過惠理菜和千草所作的詮釋,隨著故事的發展推演著,最後,惠理菜終於回想起希和子被捕時所說的話,莫名的騷動在我心中翻攪著, 是那樣逐漸展現其中蘊含的力道,讓我看到心揪起來、眼淚不聽使喚地流著,我很確信在我心中有些部分被勾了起來、被衝擊著,然後慢慢地沉澱。我並不想在心得中透露惠理菜和千草說了些什麼,但那絕對可以是提醒我好久好久的答案。

    角田光代筆下不同母親的樣貌真實地呈現,她們在無法擺脫的困境孤軍奮鬥著。曾經以為必須靠著仇視一個人才能讓自己找到活下去的勇氣,但回過頭來看,除了仇恨之外,還是有一些溫暖細膩的部分,可以讓自己找到力量。第八日的蟬,即使孤獨地活了下來,依然能選擇看見另一番風景。

    我非常喜歡故事的結局,儘管閱讀過程彷彿有種揮之不去的陰霾籠罩著,但卻在最後灑落些許的陽光,透過不同的視角映照著那抹背影,閃閃發亮,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

     

    閱讀資訊:

    • 作者:角田光代
    • 譯者:劉子倩
    • 出版社:高寶
    •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04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1852850
    • 裝訂:平裝
    網摘、引用、連結,不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