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我們這一掛的生存方式──《行板.莫札瑞拉起司》

633919146376240625

最近因為工作的關係,覺得自己一直處在灰頭土臉的狀態,身體累、心更累,昨天還被同事說「你怎麼看起來印堂發黑啊」,整個人就是一點朝氣都沒有。還好,說我印堂發黑的同事也沒好到那裡去,眼袋浮腫、整個就是被工作吞沒後快虛脫的模樣。很奇妙的是,看到彼此的慘狀,心裡反倒覺得好過些,「有人跟我一樣慘」的認同感油然而生,就算講了喪氣的話,最後總會在自嘲中哈哈大笑,繼續撐下去。

明明很努力在工作,可是因為做的事是別人看不見的,以致於別人總是無法理解到底在做些什麼,甚至偶而還會被誤解什麼都沒有做。愈努力工作,有時心裡愈是空虛,與別人的距離就愈來愈遠,到後來只能自成一個團體,自我解嘲、自得其樂,找到屬於我們這一掛的生存方式。

那就是《行板.莫札瑞拉起司》。

乍看《行板.莫札瑞拉起司》,一直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並沒有我想像中歡樂。故事敘述五個自成一個團體的怪咖,在專門幫醫師查論文的公司上班,工作時並不起眼,他們生活上最大的樂趣,就是每天共乘通勤時講不完的無俚頭式對話及歌曲吟唱。閱讀時我沒有辦法很融入故事,原因有三:一、作者藤谷治說故事手法讓我有種跳tone的感覺,總搞不清楚到底是由誰的角度在說故事,或是在說誰的故事。二、或許是文化上的差異,我對於這五個人所開的玩笑或是能哈哈大笑的事並沒有辦法引起共鳴,閱讀時的距離感頗大。三、有些人的舉動實在太過怪異或不合邏輯,竟讓我有了些微的排斥感,總覺得太誇張了。

但是,等我沉澱過後,竟然覺得這故事,不也發生在自己身邊嗎?

就像我跟同事們在工作上不順遂時所開的玩笑,甚至還會做出像瑤瑤〈愛的抱抱〉的招牌動作,讓自己看起來很白癡卻很樂,我想,看在別人眼裡肯定也無法理解這一群人在做些什麼,而《行板.莫札瑞拉起司》裡的人物,不就是透過類似的方式,熬過任何狗屁倒灶的事情嗎?於是,我對於閱讀時所產生的距離感,竟有了合理的解釋。

書中五個人的友誼及愛情是令人感到窩心的,有一段千石說的話特別讓我印象深刻:

「看得見的希望不是希望。但是,只要能對看不見的東西抱著希望,我們就能忍耐,繼續等待。」

打下這句話的同時,心裡百感交集,特別是晚上十點半又接了一通學生家長的電話,講到十一點,又被小毛訓誡、洗腦後的現在。有時在工作上真的會有無力、無奈到想放棄的時候,我和同事們在做的事,大都是一些別人看不見的事,但無論來自於家人或同事,我總會感受到有一些力量默默地支撐著我,或許,那就是還能對看不見的東西抱著希望,還能忍耐,還能繼續等待的動力。

那就是我的──「行板.莫札瑞拉起司」。

閱讀資訊:

  • 作者:藤谷治
  • 譯者:陳寶蓮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29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1350950
  •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關於閱讀與給予─《駱駝移動圖書館》

    image

    光看《駱駝移動圖書館》書名,就讓我覺得很好奇會是怎樣的一個圖書館。原來,駱駝移動圖書館是由西方資本家贊助的巡迴圖書館,駱駝背著書箱在非洲各村落巡迴,讓當地居民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借閱書籍。

    故事描述紐約女圖書館員費歐娜在因緣際會之下,到非洲肯亞跟著駱駝移動圖書館巡迴服務。沒想到其中一個小村米迪迪瑪竟然有個傷疤男孩不肯歸還圖書,引發了軒然大波,因為只要有人沒還書或書籍損毀,駱駝移動圖書館將不再提供該村書籍借閱。費歐娜為了讓傷疤男孩還書,與當地居民有了更多的接觸,也在文化衝擊中有了新的想法。

    一開始閱讀〈序曲〉有點不知所以然,但隨著情節推展,慢慢地瞭解到作者瑪夏.漢彌頓採用多重視角描述故事,每個章節透過不同人的角度切入,傷疤男孩、美國人、女孩、祖母、教師、教師的太太、圖書館員……,每個人敘述的內容都很短,卻很快地呈現出人物的性格及思考邏輯,彼此之間的關係也一目瞭然。村子裡有些人渴望透過閱讀增長知識,但有更多的人相信大自然、傳統會引領一切,書籍傳遞的思想會帶來災難。駱駝移動圖書館帶來了衝擊,也觸動了人與人之間隱而不宣的關係。

    故事架構很簡單,也很容閱讀,整體表現感覺很輕、很淡,但看完後卻讓我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怎麼會這樣就沒有了」、「米迪迪瑪村的人會如何呢」的想法在我腦中揮之不去,故事留白反而引發更多的思考。我想起前幾天和小毛之間的對話。

    「我有個學生不想念書,他說以後要跟他爸爸一樣賣魚,所以不用念書沒關係,如果是你會怎麼跟他說?」其實我身邊不想念書的學生還真的很多。

    小毛不加思索地說:「如果他可以賣鮪魚的話,就不見得要賣吳郭魚;如果他發現自己可以捕魚、開漁船,或是修理漁船的話,就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念書是為了讓他可以發現自己還有那些可能性。」

    突然覺得小毛在這方面比我引導得還要好,但我不死心地繼續提出問題刁難他,「如果他說,我只要賣吳郭魚就好了呢?」

    「那你跟他說,一天殺一百隻吻仔魚也沒什麼了不起。」

    ……(冏),我想,我應該也不會鼓勵他殺一百隻吻仔魚,特別是看過捕捉吻仔魚對於海洋生態的影響後。

    但是,到底「給」什麼才是最好的?

    今天看到「文茜的世界周報」剛好提到全球暖化、聖嬰現象對肯亞所造成的衝擊,氣候改變導致嚴重的乾旱,肯亞人民正面臨饑荒的危機,與《駱駝移動圖書館》故事中米迪迪瑪村的居民擔憂的久旱狀況雷同。我想,若是肚子都填不飽了,還會需要閱讀嗎?我相信閱讀會帶來改變,讀書或許會讓日後的生活變得更好,於是我們總覺得該給一些我們認為「弱勢」的人一些東西。當我想著「總該做些什麼吧」的時候,又驚覺自己與將西方文化帶入非洲部落的人一樣,是否同樣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傲慢,自以為自己為他們做的就是最好的?但是,因為他們覺得不需要就不該給予嗎?就像我的學生所說的,「決定賣吳郭魚就好」是否就意味著不需要更多的學習?

    故事並沒有給答案,然而我相信在給予的同時,尊重是必要的。

    《駱駝移動圖書館》的故事張力其實不強,不能算是很精彩的小說,但虛擬故事的背後卻存在著真實的情境,帶領讀者看見肯亞的文化及生活。若不是這本書,我沒有辦法想像有這樣一個地方,駱駝圖書館確實走動著。看著駱駝移動圖書館的記錄影片,揹著書箱的駱駝緩緩地走動著,大樹底下引頸期盼的人們,鋪滿地的書籍彷彿等候著被拿起,看著書的小朋友似懂非懂的表情透露著些許好奇,與《駱駝移動圖書館》中描述的畫面重疊的剎那,心裡有種莫名的衝擊,我想起自己小時候沒有辦法買書,站在書店看書的日子,長大後到圖書館借閱書籍享受閱讀的樂趣,到現在可以自由地買自己喜歡的書,都比藉由駱駝移動圖書館才能看書的人們幸福太多。

    我特別喜歡作者瑪夏.漢彌頓的自序──〈駱駝圖書館需要更多書〉,那是瑪夏.漢彌頓在二○○六年前往肯亞研究駱駝大隊巡迴圖書館以及採訪當地居民之後所作的觀察記錄,也包括了這本書當初的構思及寫作動機。有趣的是,瑪夏.漢彌頓當初也是透過她女兒在一本兒童雜誌的文章,才知道存在於肯亞的駱駝移動圖書館。

    透過一本書看見另一個世界,人與人之間所做的事巧妙地有了些連結,是我感受到閱讀最大的收獲,誰知道這樣的一本書,會在何時何地有著怎樣的發酵?

     

    閱讀資訊:

    • 作者:瑪夏.漢彌頓
    • 原文作者:Masha Hamilton
    • 譯者:嚴立楷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30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265191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改變的可能性-《REPLAY》

    image

    與時空轉換有關的主題常具備許多吸引我閱讀的元素,《REPLAY》雖然是1988年的作品,卻充滿了各種獨特的構思及創意,故事論及的範疇廣泛又具有深度,真的是很棒、很好看,我非常喜愛的一本書。

    不過,在寫心得前,我想先記錄閱讀《REPLAY》對自己的意義。以前就一直覺得能與跟書產生碰撞,是很有趣且很美妙的過程,以往通常是存在心中已久的疑惑在閱讀中得到解答,但這次很特別是,就在閱讀的這兩天剛好和朋友聊到自己的一些事,我不自覺地將書中的感觸在談話中表達出來,繼續閱讀《REPLAY》時又從中引發了某些思考,然後這個故事就深深地刻在我腦中,甚至還在腦中不斷地replay故事情節,第一次是怎樣、第二次是如何、第三次、第四次……,後來索性把這本書跟《16歲的最後心願》、《墓園裡的男孩》的概念結合做成了教學學習單。

    《REPLAY》主角傑夫43歲時死於心臟麻痺,醒來時卻回到了18歲,雖然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狀況百思不解,但因為記得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讓他從中獲得暴利,過著截然不同的人生。沒想到在同樣的年齡再度死亡,再次回到18歲,一切又得重來,他失去所有曾經擁有過的美好事物。每一次重新來過的人生,都累積著前幾世的記憶,他被迫帶著失去的一切的痛苦體驗無數次不同的人生,有的荒唐世故、有的溫馨美滿、有的離群索居,直到他遇到另一個重生人-潘蜜拉。兩人在震驚中相識,從意見歧異到相知相戀,試圖一起找出重生的關鍵,卻也發現了不同世之間的微妙變化,他們重生的時間逐次延後,故事就在尋找答案中展現了無比的張力,煞是好看。

    傑夫重生的年齡是18歲,潘蜜拉則是14歲,回到大學時期與國中時期能做的事及所受到的限制截然不同,加上故事中加入了許多歷史事件及流行時尚、次文化,諸多電影、戲劇、音樂、藝術、運動賽事穿插其中,不同世代閱讀這本書應當都會感受到不同的樂趣,如果我對於美國當代歷史及潮流有更多的認識,肯定會更樂在其中!此外,作者肯恩.格林伍德對於故事中人物心理狀態的掌握功力非常了得,傑夫與潘蜜拉相遇後所激盪出來的火花,對人生的假設、態度及改變讓人眼睛為之一亮,閱讀時很容易就能理解傑夫與潘蜜拉為什麼會在不同世做出不一樣的行為,那是對人生有著深沉的體驗後伴隨而來的行動,他們每重生一次,對兩人的遭遇及苦楚累積的情感厚度也隨之增加,愈發地引發共鳴,難怪這本書會被讀者公認是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我自己都翻閱了好幾遍,更遑論在我腦中replay的次數了。

    有幾幕場景處理我非常喜歡。傑夫與潘蜜拉對彼此卸下防備卻仍對未來感到茫然之際,兩人站在寂靜的山脈前,傑夫對潘蜜拉說「我們將在空中翱翔」。之後其中一世兩人曾帶著潘蜜拉的小孩乘坐滑翔機翱翔,再後來的一世潘蜜拉在展覽中呈現兩架滑翔機翱翔在無盡的太空畫作,以及潘蜜拉極力蒐集兩人在諸多不同世裡記憶的影像,之前所有的畫面在密室電視牆中啪啦啪啦地播放著,光想像那個場景就有一股莫名的暖流顫動著,我非常期待這本書可以改編成電影,想必會動人萬分。

    這樣不斷重播的人生充滿戲劇性,說真的,如果我也有這樣的人生,我會做的第一件事,應該是讓自己不靈光的腦袋努力熟記歷史重大事件,很俗氣地狠狠的投資賺錢海撈一筆。不過,因為不斷地重播,相對地就有很多關於人生的議題值得思考。為什麼挑上他們?是誰操作這一切?這樣的輪迴要重複多少遍?兩人重生的時間為什麼差異愈來愈大?改變小事件與大事件對歷史的軌跡影響程度為何?做什麼樣的改變才是最好的?傑夫與潘蜜拉找到的重生人史都華是個殺人魔,他對於重生的詮釋觀點看似瘋狂,卻也有幾分道理,所有的人彷彿被註寫的手操弄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肯恩.格林伍在2003年改寫《REPLAY》的電影劇本時,跟故事主角傑夫一樣突然心臟麻痺去世,我不禁回想著故事最後的伏筆,以及肯恩.格林伍在書中拋出的許多未解問題,可能真如許多讀者所言:「肯恩去REPLAY他的人生了!」

    或許我們沒有不斷重覆的人生,但有時候卻會發現自己一直在經驗、面對類似的狀況,老是遇到類似個性的人、總是陷入難以處理的困境、一直被某些病症所苦惱、總覺得老天為什麼要一直這樣對待我、無言地怒吼著到底這樣的輪迴還要重複多少遍?但是,如果我一直遇到同樣的困難,或許,那就是我這輩子必須學習去面對的課題,只有我學會如何去面對了,問題就不再是問題,就算再度replay,我也可以坦然面對。我想著現階段自己必須要去克服的replay狀況,想著自己還有多少可能性可以做些改變。

    「他可能會失去一些東西,但他已經學會在接受的同時懷抱希望,期待結果得大於失。人生唯一可以肯定的失敗和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從不敢冒險。」

    在《REPLAY》中,看見replay中改變的可能性。

    閱讀資訊:

  • 作者:肯恩.格林伍德
  • 原文作者:Ken Grimwood
  • 譯者:陳雅馨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01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369377
  • 網摘、引用、連結,不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