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需要具備那些基本元素?為什麼有些故事會讓我熱淚盈框、有些卻讓我昏昏欲睡?這段時間閱讀書籍以來,我一直對這些問題很感興趣。閱讀《作家之路》對我來說很特別,書中所提及的觀點幫我整合了不少以往的閱讀書籍及觀賞電影的經驗,我覺得是本很受用的書。
克理斯多夫佛格勒以心理學家榮格的「原型」為概念,說明故事中各個角色的意圖和作用,因著這些自古以來就存在的性格模式,在觸碰到潛意識的同時,喚醒我們對角色的記憶及認同感。最常見的原型,包括英雄、師傅、門檻守衛、使者、變型者、陰影、盟友、搗蛋鬼,克理斯多夫佛格勒舉了很多著名的神話、童話及電影為範例,很容易就瞭解他所要傳達的概念,就算沒有看過書中所舉的例子,也不會造成阻礙,閱讀時很多書籍及電影就霹靂啪啦地跳了出來,有時候覺得「對耶,好像就是這樣」、「會不會他也是那樣」,有時候又覺得「……都是典型的盟友」、「對,他就是門檻守衛」、「嗯,他應該是師傅,但應該也是英雄」,很多人物隨著作者的說明在我腦中跑來跑去,煞是有趣。我回想以往會讓我覺得特別好看的書或電影,確實都有著極為鮮明的人物性格,某些人物本身的原型即具魅力,有些則在轉換的歷程充滿了衝擊性,因為各種角色的存在,讓故事更加地豐潤飽滿。
作者克理斯多夫佛格勒認為所有故事都包含幾項在神話、童話、夢境及電影中找得到的基本元素,這些元素統稱為「英雄的旅程」。他在引言即開宗明義地指出,理解並善用「英雄的旅程」中的各項元素,將可創造出吸引人的故事。「英雄的旅程」共有十二個階段,亦即平凡世界→歷險的召喚→拒絕召喚→遇上師傅→跨越第一道門檻→試煉,盟友,敵人→進逼洞穴最深處→苦難折磨→獎賞→回歸之路→復甦→帶著仙丹妙藥歸返,儘管英雄的故事有千百種,但它永遠都是一種旅程。走進書中所闡述的英雄旅程,一直有種「難怪那部電影、那本書會這麼好看」的認同感,以致於看完書後,當我再看電影或看其他本書時,不自覺地就會套上英雄旅程的公式,想驗證一下是否真是如此。我還蠻喜歡作者以幾部知名電影為例所進行的分析,特別是印象中曾轟動一時的《鐵達尼號》,果然就是一趟標準的英雄旅程啊!
在看這本書時,恰巧看了十幾遍的《怒海潛將》,幾乎是每次看每次哭。我一直在思考這部電影到底觸碰到我那個部分,為什麼同樣的情節總會讓我悸動不已?除了各個原型角色的塑造深刻、許多演員演技硬是了得之外,英雄旅程中節奏的掌控也是吸引我很重要的因素。我特別喜歡山戴士官長最後對卡爾在法庭接受測試時所說的一段話,那同時也是卡爾受訓時聽到山戴士官長曾所說的話,因著這一段話,卡爾通過試煉復甦,重返榮耀。卡爾的人生也是一趟英雄的旅程,我的學生們觀賞影片時,時而驚聲尖叫、時而為之動容,其中一位學生看完這部電影後寫下的一句心得讓我印象深刻,他說「瞭解到挫折的必要性」。由這個角度來看,正因為歷經種種的挫折及苦難折磨,英雄因此撼動人心,我們透過卡爾的故事、許多英雄的故事,投射自己的人生歷程並激勵著自己,也意識到若遇到難以熬過的關卡,或是碰到很難搞定的人,或許就是人生旅程中必經的歷練,就是遇到了阻檔在前面的門檻守衛,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中的主角,我們就是英雄。
回想曾經遇過的人、事、物,我很感謝我遇到的那些師傅、盟友、門檻守衛,以及我曾經跨越的門檻、試煉及苦難,因為有這些過程,我成為現在的我。現在讓我很苦惱的事,對我來說是另一個試煉,繼續接受著考驗,等我找到仙丹妙藥,對我而言就不會是問題。不過,我想到另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是,在我的人生故事裡,我就是英雄(嗯,應該是吧),但我在別人的故事裡,又會扮演那些不同的原型?或許對某甲而言我是盟友、使者,但對某乙而言我卻是門檻守衛、搗蛋鬼,如此一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似乎也變得更有意思。
《作家之路》不單單僅是指引如何構思好故事的入門書,它同時也是可以驗證並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地圖,作者在書中有不少的提問及練習題,試著做做看,無論是對於賞析、創作,或是對於自己的人生故事,都會有不少饒富趣味的體會。
閱讀資訊:
4 則留言 :
我是英雄,我真的是英雄....當我剛這樣想完時剛好讀到你寫"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中的主角,我們就是英雄。",接著又讀到"我就是英雄(嗯,應該是吧)",............難怪我是不漲,你是老師.....
最近常被一位朋友說我對自己不夠自信,我並不這麼覺得,我只覺得我是勇氣不夠,但我真怕我勇氣十足時。
不漲:
是地,難怪你是不漲,我是老師.....,我覺得,你也是我生命故事中的師傅角色,常會讓我有想搞怪的念頭,有時也會被突然點醒
說到勇氣,有些地方我是常天不怕地不怕的,我自己覺得是"憨膽",小毛說我是少根筋(切)
雖然認識你不夠久,但我也覺得你勇氣十足時應該很嚇人,挺有個性的
小毛~~~~切~~~~~~~~
耶!繼續切好了
小毛~~~~切~~~~~~~~
張貼留言